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评论 >> 香港视点 >> 大屿山发展六委员新献九策 倡建环保轻轨应付人潮

大屿山发展六委员新献九策 倡建环保轻轨应付人潮

\

  大屿山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陈恒镔(中)、周玉堂(右三)及周转香(右二),希望政府能回应市民关注,优化大屿山规划。 新时社报记者 曾敏捷摄

  新时社网7月11日讯 (记者 曾敏捷)大屿山发展最快于今年内公布蓝图,大屿山发展咨询委员会六名委员提出九项深化规划建议,冀改善区内交通接驳及民生配套。针对大屿山完成发展后将有近30万人口,道路交通将不胜负荷,委员建议增建轻轨环保连接系统,例如建高架铁路,全线设九站,贯通逸东、东涌市中心、机场、港珠澳人工岛及扩展市区等,同时优化赤鱲角连接路接驳规划、兴建东涌往大澳沿海公路等。

  政府锐意发展大屿山,早前完成为期三个月的大屿山发展咨询,最快将于今年底公布规划蓝图及发展时间表。大屿山发展咨询委员会六名成员,包括陈恒镔、陈勇、周转香、周玉堂、姚思荣及余汉坤,因应公众对区内交通问题的关注,提出多项深化规划建议,冀政府纳入下阶段咨询。

  身兼民建联立法会议员的陈恒镔指,根据现时规划建议,东涌人口将由现时的8万增至27万,加上机场三跑发展可望增加13万个就业机会,可以预期以汽车接驳的道路交通将不胜负荷。他以东涌市中心的达东路为例,现有逾20条巴士路线经过,每日上下班繁忙时间都“迫爆”。

  为应付人口增加及环保考虑,他们认为政府应考虑在东涌兴建轻轨环保连接系统。陈恒镔称,东涌环保连接系统可考虑採用高架铁路形式,全线设九个站,连接拟议发展的东涌新发展区、东涌市中心、机场、港珠澳人工岛,预计每日可应付四、五十万计的交通人潮。

  轻轨站可设昂坪360旁接驳港铁

  他称,位于东涌市中心的轻轨铁路站,可设于昂坪360总站旁的拟议文康用地,可步行至港铁东涌站,方便接驳现时的重铁系统。参考现时东九龙环保连接系统造价,他估计东涌轻轨连接系统成本约100亿元,强调项目非“大白象”,“规划应该要看得更长远,几十万人的需要,难道唔值100亿(元)投资?”

  委员又建议,透过优化港珠澳大桥(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与区内道路联系、兴建东涌往大澳沿海公路,兴建连接单车系统,改善区内交通。陈恒镔又提到,现时港珠澳人工岛口岸建议的泊车位只有650个,远低于澳门口岸的近万个车位的规划,“现在机场、福田、落马洲等口岸都有几千个车位,但仍然不够用,(人工岛)得几百个是不是合适?”

  政府早前的大屿山发展咨询提到,大屿山将以铁路系统为骨干,辅以策略性道路系统连接港岛及新界现有道路网络,并进一步研究透过新道路连接新界西北。咨询期间,不少声音认为东涌应兴建重铁以外的铁路连接系统,以改善区内交通接驳,建议走线各有不同,亦有声音认为除兴建铁路连接系统外,短期应引入专线小巴服务。

\

东涌西新公屋地盘旁空地倡议兴建综合市政大楼,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新时社报记者 曾敏捷摄

  【提建综合市政大楼

  领展旗下的东涌街市,近年物价飙升,陈恒镔等六名大屿山发展咨询委员建议,在区内兴建综合市政大楼,设街市、熟食中心、图书馆及政府办事处,满足居民需要,又建议在东涌东填海区预留用地,发展航空专业、旅游、保育建设等专业性大专院校。

  填海区留地发展专校

  陈恒镔认为,领展垄断东涌两个街市是造成物价高企的原因之一,政府应引入竞争,降低区内物价水平,建议政府参照大埔综合大楼的模式,在东涌兴建综合市政大楼,设有新鲜蔬果肉类市场、熟食中心、图书馆、自修室、体育馆及政府部门等,满足市民不同生活需要。

  曾任离岛区议员多年的大屿山发展咨询委员周转香指,现时区内有两个位置都是兴建综合市政大楼的合适选址,包括东涌西兴建中的公屋地盘旁、现用作临时迷你足球场的政府用地,以及裕东路警署侧的闲置用地,前者可以满足逸东邨及新建屋邨居民需要,后者则位于逸东邨及富东邨间,可服务两邨的居民。

  周转香又指,政府已建议在东涌东填海区预留用地发展高等学府,建议有关院校可发展航空专业、旅游、保育建设等专业,以满足大屿山发展需要。

  【三乡居民促设回旋处】

  “条路明明在村口经过,但就睇得到用不到,我们都为发展付出了代价,要个出入口不算过分吧?”大屿山三乡居民指,交通不便令村民人口日减,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兴建后亦只能“望路兴叹”,希望政府优化现有道路规划设计,顾及区内居民实际需要。

  港珠澳大桥预计将于2018年通车,届时市民可透过连接大桥的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快速往返大屿山至新界西北,但大屿山大蚝村原居民邹长福形容,包括大蚝村在内的三乡一带村民是“望得到用唔到”,原因是连接路没有出入口接驳翔东路,以致沿线有两万人口的愉景湾以及多个原居民?的市民,眼见连接路就在家门前,但就要绕至市中心再绕回去才能上到连接路。

  邹长福指,大屿山居民向来支持大屿山发展,曾付出不少代价,例如三乡村民早年因建设石壁水塘而无法继续耕种,只能外出谋生,但发展过程却被忽略,缺少道路接驳,没有排污基建,连电话都收不到,以致不少偏远村落日渐没落,三乡人口由鼎盛期逾800人跌至现时不足200人,“政府话市区不够地,但其实搞掂啲路,好多后生仔都愿意回村住”。

  他希望连接路加建翔东路的出入口,预计届时三乡一带接驳连接路车程可由近20分钟缩减至三分钟。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