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仲鑫:完善自贸区服务 让中国企业走出去更顺畅

习近平将启“斡旋之旅” 外媒:北京或扮中东调停者

图:什叶派信众4日焚烧沙特国王萨勒曼的肖像/美联社

  新时社网1月18日讯 综合路透社、德国之声、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周将出访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外界认为,北京方面有可能在目前沙特与伊朗间的矛盾冲突中扮演真诚的调停者的角色。路透社报道习近平即将出访沙特、伊朗等国的消息时评价称,从叙利亚冲突演变的过程来看,中国似乎正在改变自己的外交策略,寻求更多的参与。最近中国甚至同时邀请叙利亚外交部长以及叙利亚国内反对派的外长进京举行谈话。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15日宣布: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总统塞西、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总统鲁哈尼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月19日至23日对上述三国进行国事访问。伊朗和沙特正深陷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冲突,习近平此时到访,将让中国踏上在中东政局的前沿。

  与双方保持良好关系

  1月3日,沙特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并责令伊朗外交人员48小时内离境。很快,和沙特同一个阵营的巴林、苏丹等国家,纷纷宣布与伊朗断交或降低外交关系,一时中东风云再起。

  本月4日至9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明相继访问埃及、沙特和伊朗。分析家预测,这是中国新年重大外交活动的前奏。日本外交学者网站9日则发文,更愿意把张明的沙特和伊朗之行视为斡旋之旅,称中国试图帮助缓和紧张局势。

  中国一直与伊朗和沙特保持良好关系,考虑到这两国相互敌对,这一点殊不容易。例如,沙特和伊朗都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了中国牵头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双方都希望通过增进与中国的关系来制衡美国,不过目的各异,沙特不想过度依赖华府,而伊朗需要寻求外交支持对抗美国。

  中东攸关中国对外战略

  伊朗和沙特都是中国主要的石油供应国,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也非常重要。分析认为,中国和中东世界的现有产业结构存在很强的优势互补作用。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交叉路口,相关地区的和平会直接影响到中国西部地区的治理和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目前,围绕一带一路的相关建设,中国与阿富汗、伊朗等国签署了不少协议。

  如果沙特和伊朗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中国当前的对外经济战略(包括亚投行业务)就会面临很大的挑战,中国的全球石油战略也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波动。中国会竭力阻止这一局面的形成。

  专家:中方不谋求霸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李绍先说,北京政府必须参与中东事务,但是他强调中国扮演的角色同世界其他超级大国不同。他说:中东问题是检验超级大国的试金石。如果一个国家在那里谋求霸权,那中东便可能成为其葬身之所。他补充说,中国并没有在中东地区谋求霸权的打算。

  正如英国《金融时报》阿拉伯世界的商业潜力一文援引意大利籍Life行政总裁PaolaBarbarino所说,和中东商人做生意,第一要花时间培养关系,第二是尊重你打交道的人可以利用的丰富交易经验,第三是事先努力了解此人运作的大环境,而这些都需要时间、耐心和愿意承担风险。对改革开放中请进来走出去的中国来说,沙特与伊朗等国在人事方面的和平稳定,有利于维系中东现有人脉。

化解中东分歧 中国屡有建树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中东对于中国不仅具有能源安全保障、经贸与投资市场、遏制恐怖主义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意义,而且逐步成为中国发挥调停作用的用武之地。

  去年十二月下旬,叙利亚副总理兼外长穆阿瓦利应邀访问北京并宣布,叙利亚政府接受安理会第2554号决议。这是叙利亚政府首次就这一事关国家和政权前途的重大国际安排做出正式回应,这个决定没有在大马士革宣布,也没有在莫斯科宣布,而是放在北京,不仅具有重大新闻价值,还有重大政治与外交意义,标志着中国在调停叙利亚危机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伊朗核危机在二○一五年实现历史性突破,就包含了中国积极斡旋的重要贡献。这场危机持续十馀年,一度引发伊朗与美国或以色列剑拔弩张。中国一直反对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处理伊朗核危机,坚持谈判与制裁并举的双轨制,兼顾维护世界核不扩散机制和照顾伊朗合理国家利益。在马拉松谈判冲刺阶段,中国不仅耐心斡旋,还为破除最后技术障碍提供解决方案,为此,受到美国和伊朗双方的交口称赞和充分肯定。成功调解伊核危机,是近年来中国中东外交实践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而且因其议题敏感、立场差距悬殊以及关乎世界核安全而更加意义非凡。

  其实,冷战结束后,随着全面调整外交政策,中国就开始中东调停努力。一九九○年伊拉克入侵和吞并科威特,美国与四十多个国家组建多国部队进驻海湾地区。时任中国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受命访问伊拉克,试图说服萨达姆认清大势,回应安理会相关决议而免于与多国部队刀兵相见。由于萨达姆狂妄而固执,中国调停并没有产生预期效果,海湾战争随后爆发并以萨达姆军队被逐出科威特而告终。但是,中国的调停努力和灵活姿态引人注目,展示了全新的中东外交理念和思路。

伊朗沙特处于最危险时期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本月初,沙特阿拉伯在全国12座城市以反恐、反颠覆等名义同时公开处决47名死囚,包括有争议性的着名什叶派领袖尼姆尔,引发了伊朗乃至整个中东什叶派的强烈反响。分析人士称,由逊尼派王室统治的沙特与伊朗什叶派政府间的关系正处于30年来最差的时期。

  今次事件中,沙特驻伊朗大使馆被烧,伊朗外交人员也被沙特驱逐,两国的对峙状态有如上世纪80年代的历史重演。当时伊朗刚刚发生1979年的革命,随后的两伊战争中,沙特和其他海湾合作理事会国支持萨达姆统治的伊拉克,沙特的商船遭到伊朗的攻击,伊朗的战斗机也被沙特空军击落。在伊朗的支持下,真主党汉志分支于1987年5月组建。该组织效仿黎巴嫩真主党的做法,在沙特境内实施武装行动。1988年到1991年,沙特和伊朗两国更一度中断外交关系。

  尽管目前两国尚未酿成直接冲突,但其危险性毫不亚于80年代。原因有三:第一、长期的教派政治导致中东地区穆斯林的严重分裂,伊朗和其海湾邻居间毫无信任可言。在这种情况下,两国国内温和派的地位将受到严重削弱,强硬派主张的做法将更有市场;第二、海湾各国在过去4年里的外交政策更加明确,既为应对伊朗在地区冲突中趟浑水,也是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中东政策表示质疑;第三、很多海湾国家担心伊朗支持的跨境武装力量如真主党,和近期在也门活动频繁的什叶派胡塞武装组织。

  基于此,对于希望结束也门和叙利亚境内战争的国际努力而言,沙特和伊朗再度交恶无疑是给和平进程敲响的丧钟。也门在去年12月15日刚刚宣布的停火,也在沙特处决什叶派教士后破裂。同样,由于沙特和伊朗两国交恶,1月底在日内瓦举行的叙利亚和谈估计也将无果而终。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