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抗风桐
——品味海军某水警区官兵“爱国爱岛、乐守天涯”的戍边情怀
水警区官兵在巡逻途中。赵向虎摄
西沙,有这样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
它们高大挺拔、生命顽强,植根贫瘠岛礁,能挡烈日狂风,荫蔽海岛生灵……它们是西沙的“生态卫士”——抗风桐。
西沙,有这样一群枕戈待旦的战士——
他们爱国爱岛、乐守天涯,不畏高温高湿高盐缺水的环境,在岛礁上睁大警惕的眼睛,在浪涛中砥砺打赢本领,在海天间鼓荡爱民热情……他们是西沙的海疆卫士——海军某水警区官兵。
海疆卫士与“生态卫士”共守海岛,传唱成一首响彻西沙、名为《抗风桐》的岛歌:抗风桐,天边的树,痴情爱恋脚下的土地,我多像你;抗风桐,心中的歌,乐守天涯生机勃勃,你多像我……
春节前夕,我们走近西沙这片抗风桐,走近扎根在天边的树、守望在天涯的人,品味海疆卫士“爱国爱岛、乐守天涯”的戍边情怀。
头顶风与火,根扎白沙滩。他们乐守天涯——
心中有颗忠诚的种子,哪里都是生根的沃土
培土、扶苗,再浇上满满一桶“定根水”……在西沙琛航岛将近3个月,战士王小明终于得以在岛上种下自己的第一棵抗风桐。
西沙守岛官兵都爱种树,不过,被称作“扎根树”的第一棵树却不是轻易能种活。在这烈日似火、狂风如刀,沙子能焐熟鸡蛋,空气一捏一把水、捏干一把盐的海岛上,树的生根离不开人的关怀。
“现在守西沙条件可比以前好多了。”琛航岛守备部队部队长田艳博对这些年海岛的变化如数家珍:告别罐头干菜、吃上六菜一汤,咸涩的苦水被换成净化水,民航包机、“三沙一号”让交通补给越来越便利,4G网络让孤岛与世界同频共振……
即便如此,仍有“新苗”水土不服。上岛不久,王小明就三天两头打电话找关系想调走。
美丽西沙的严酷一面总是慢慢显现的。“生活条件是改善了,畅通的网络也缩短了信息距离,但是地理上的遥远,小岛上的寂寞还是让人受不了。”王小明坦言当初的感受。
“扎根西沙的物质条件改善了,但思想生根的挑战多了。”水警区政委柯和海感慨,信息网络拉近了海岛与社会的距离,但也带来了更多的诱惑。
王小明的“定根水”是在岛上的西沙海战烈士陵园浇下的。那段时间,班长刻意带着他每天去打扫烈士陵园。没过多久,他在笔记本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烈士牺牲时的年纪和我差不多,他们用生命捍卫的领土,我没有理由因为吃不了苦而不去守护!
心中有了忠诚的种子,哪里都是生根的沃土。柯政委介绍说,这些年,水警区年年开展祭扫海战场、祭拜烈士、参观军史馆等活动,激发官兵爱国热情;评选“十佳天涯哨兵”、组织“天涯哨兵首都行”,提升官兵荣耀感;宣讲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以及维护南海权益的重要性,强化官兵扎根西沙、建功西沙的使命感……
在西沙,只要扎下了深深的根,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三级军士长邱华是西沙最老的兵,家中连遭变故不改初心,4次立功受奖,多次为单位争得荣誉。至今已戍守西沙16年的他,是官兵人人敬仰的“守岛王”。
大学生士兵汤爱民在西沙服役10年,3次在水警区组织的涵盖武装越野、目标追踪、武器射击等多个实战化课目的“精武哨兵”比武中夺得冠军;参加各级比武30次,他11次打破纪录,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天涯武状元”。
据了解,近年来,水警区先后有800多人次受到上级表彰,500多人次获得三等功以上奖励。西沙,这个常人眼中的苦地方,始终是官兵们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好地方。
任凭风浪起,我自岿然立。他们建功南海——
血性代代在传承,能力天天有拓展
“美丽的天海间总有刀光剑影,心灵的荧屏上时刻闪烁着敌情……”
这句歌词,摘自水警区官兵创作的歌曲《站在最前沿》。站在守卫海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最前沿,正是官兵戍守西沙的真实写照。
最前沿疆界广阔——
在普通的中国地图上,西沙各岛几乎扎不下针尖。不过,每年新战士上岛,水警区司令员刘堂总是反复叮嘱:你们守的,不只是一眼就能看遍的岛,而是面积比四川都大的海……
最前沿风大浪高——
外国敌特渗透、外籍船只越界、我渔民捕鱼受干扰、我海上钻井平台作业受阻挠……
“任凭风浪起,我自岿然立。战风斗浪靠什么?一靠血性、二靠本领。”刘司令员说,在西沙,“爱国爱岛”从来不是耍嘴皮子喊口号,而是守边戍防的实际行动。
40多年前,为捍卫西沙领土主权,18名年轻的水兵献出了生命。近年来,面对复杂的海上维权态势,官兵在执行护渔护航等任务时,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那股劲——
水警区列装的某型炮艇已服役20多年,排水量仅百余吨,抗风浪能力较弱。然而,那次面对外籍船只进入我领海,在暗礁丛中“躲猫猫”,某艇官兵开足马力就冲了上去……一番较量,虽然不少官兵被风浪晃得吐出了胆汁,但最终成功将外籍船只警告驱离我领海。
泸州舰是水警区列装的某新型舰艇。当年的海战中,泸州艇“以小打大”,重创敌火力最强的驱逐舰,荣立集体一等功。如今,从小艇走上信息化战舰,官兵们自培训、接装、试验、全训到赴西沙巡逻,以最短时间形成战斗力,并圆满完成某安保任务。海战英雄、曾任泸州艇艇长的王克强老将军写信来贺:今朝小艇换大舰,战斗精神代代传……
“血性代代在传承,能力天天有拓展。”水警区一位领导郑重地说,有人讲“在西沙躺着也是奉献”,但西沙官兵既没有在“功劳簿”上躺着,也没有一味在艰苦的环境里熬着,而是着眼使命任务始终奋进着——
守备队训练向特战模式转变,“一兵多用”催生出复合型战斗员;坚持导弹真打、炮弹实打、子弹常打,提升实战化训练水平;舰艇常态化对重点海区重点巡逻,年处理海空目标上千批次……近年来,部队守岛控海体系不断完善,能力不断增强,在广袤南海筑起了坚实屏障。
当年,抗战胜利西沙被收复后,中国军人曾立碑永兴岛,刻字“南海屏藩”,意指西沙地理位置重要。
今天,站在此碑前,水警区官兵道出了另一番饱含使命感的认识:屏藩南海哪能只靠地势优越,关键是靠有血性、有本领的戍边人!
枝上栖百鸟,林下生阴凉。他们造福三沙——
平安西沙我守卫,美丽西沙我建设
三沙是我国最年轻的城市。这座城市的日常运转,离不开这样两个重要“部件”——
一是维修力量。近几年,永兴岛上电器、机械和停靠的船只越来越多。在岛上,没有维修力量,电器坏了只能报废,海水淡化设备坏了是生存难题,轮船坏了更是攸关生命安全。
二是医疗力量。随着三沙的发展,游三沙的游客、跑西沙的渔民、参与建设的工人等人员日渐增多,在远离大陆的海岛,人一旦生病,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后果不堪设想。
维修力量从何来?医疗保障谁提供?
2012年7月,三沙市成立,水警区“三沙雷锋班”也随之成立。这支祖国最南端的学雷锋集体,定期在岛上义务开展便民维修活动,并开通应急服务热线。至今,他们已义务安装、修理电器2200多台次,维修车辆200多台次,抢修民船60余艘次,“有困难找雷锋班”已成为传遍三沙的口头禅。
与此同时,水警区所属医院尽管基础设施薄弱、人员有限,仍对地方患者敞开大门。仅去年一年,他们就接诊地方伤病员6300余人次。
守卫一方,造福一方。平时爱民润物无声,危难关头感天动地——
西沙多台风,官兵驻守的小岛是过往渔民的避风港。2013年,超强台风“蝴蝶”登陆西沙,数十艘渔船在琛航岛翻沉。官兵连夜展开救援,顶着17级的狂风和暴雨,他们用绳子一头绑着树、一头捆着腰,一步一步往前移,一次一次把救生圈往海里抛,被海浪拍倒了,摔伤了、流血了,全然不顾……奋战四天三夜,最终将260多名遇险渔民救起。
被救起的谭门镇渔民邓大志,已是第二次在危急时刻得到守岛官兵的救援。他感慨道:如果说我们赶海的渔民是西沙的候鸟,他们就是西沙的抗风桐,总是为我们遮风挡雨。
平安西沙我守卫,美丽西沙我建设。近年来,为支援三沙建设,水警区广泛开展了“坚决拥护、忠实守护、真心爱护”活动,引导官兵把西沙群众当家人爱,把西沙海岛当家来建。
为给不毛海岛披上绿装,这些年,官兵们持续从家乡背土上岛种树,西北的黄土、中原的黏土、东北的黑土、西南的红土……今天的“五色土”上,原本尽是遍地白沙滩的琛航岛已椰树成林,“南海戈壁”中建岛也种活了50多种树木。
为保护西沙特有的白腹鲣鸟等生物资源,守岛官兵手工开辟20余条生态隔离路,建成了10个生态园;为维护蓝天碧海,驻守在重要航道附近的中建岛官兵,每年捡拾海洋垃圾10余吨。官兵还积极向驻岛居民和来往渔民发放环保宣传手册,共建美丽西沙。
这一切,年轻的三沙记在心里。去年的一次军地联谊活动上,三沙市市委书记肖杰动情地说:三沙现在的建设,海军立了头功;三沙未来的发展,更离不开海军亲人的大力支持!
本报记者王天益熊永新通讯员薛成清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