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华侨 >> 华人视觉 >> 世界日报:美国小费制蜕变 客人遇尴尬

世界日报:美国小费制蜕变 客人遇尴尬

  新时社网9月18日电 美国《世界日报》当地时间17日社论表示,美国的小费制度正在蜕变。本属商家和客人一方提供热情服务、一方回报小额金钱的温馨模式,如今愈来愈多地点变成“强索硬要”小费,造成消费纠纷。譬如一些中餐馆在桌子上贴“请将小费留下”告示;未给小费的华裔顾客,被侍者追出餐馆强讨数元小费才脱身。如今主流社会部分传统上不付小费的行业,如咖啡外卖也出现“半强制”索取小费,让消费者给或不给,都感觉冤枉和尴尬。

  文章摘编如下:

  美国是“小费王国”,不像欧洲、亚洲国家收取小费仅限特定场所,小费在美国也成有争议的商业模式和社会现象。争议来自两方面:一是强索小费渐流行,有些新行业加入收小费行列;或者不论服务好坏,都要强收小费。譬如咖啡店,店员只是转身为顾客倒咖啡、收钱,就要索取小费,让顾客感觉冤枉。另一种截然相反的做法,是纽约等都会区出现餐馆标榜“不收小费”,让顾客减少15%至20%支出,希望拉回客人。两种拉锯说明这个制度引起争议,正在蜕变。

  给小费属商业习俗,并无法律规范。变化趋势之一,是公认须付小费的餐馆、旅馆、外送食物、搭出租车、代提行李、代客泊车、人工洗车、美容修甲、按摩、宠物美容或其他个人服务等,收小费范围似在扩大。例如有些咖啡店业者用iPad点咖啡、结账,总金额下公然从15%起跳加收小费,让客人用手指触点付款。

  据华裔客人说,iPad上虽有“不给小费”选项,但字体小,在荧屏最角落。在后面排队的客人众目睽睽下,如果不给小费,后面的顾客看得一清二楚。商家用“群众压力”强索小费,着实恶劣。再者,一杯咖啡四、五元(美元,下同),可能须付六、七毛钱小费,有如涨价一两成,让客人感觉被坑、被“剥皮”,很不舒服。

  争议就在店员倒咖啡、算账是例行工作,没有额外接待服务,须付小费吗?如果像中式自助餐的寿司吧,常放个罐子,让客人自由给一两元小费,是否更礼貌、更文明?否则强收小费如果被认同,今后商店为顾客挑商品譬如试穿衣鞋、包装、算账,都可比照收小费了,市场秩序岂不大乱?

  咖啡店或许自认和餐馆类似,侍者收小费当然可比照,以补偿低薪的店员。但餐馆侍者送餐上桌、递毛巾、倒茶水,和卖咖啡类似自取性质还是不同。加收小费的“新商业模式”如果普及化,将来难道汉堡快餐、炸鸡、一般购物、修车、换机油等都要付小费?消费者岂会心甘情愿。

  趋势之二,很多主流餐馆遇超过六或八位客人,常未告知即在账单另收18%至20%小费,有如强制性。常有未细看账单的客人自行再付小费,变成讹诈下的冤大头。六至八人用餐,服务质量如果一样,凭甚么强制收小费?遇这种情况,消费者应可力争,主动权应在客人,视服务好坏给多少小费。否则就和“请将小费留下”的告示一样,变成“强制征收”,顾客没理由成为待宰羔羊。

  趋势之三,中餐馆小费纠纷一直很多。一些新移民常不知上餐馆要给小费。尤其华人餐馆很多是家庭经营,大厨是老板、妻子儿女做跑堂,华裔客人容易有“自己同胞收什么小费”的想法而拒付小费。纽约、洛杉矶都发生过侍者挡门口,不付小费不准客人离开的纠纷。

  其实既然有能力上餐馆,给小费报答侍者们的服务,不应吝啬,这是入乡随俗。问题可能在许多中餐馆侍者服务实在差,态度冷淡、不主动倒茶水,遑论对客人嘘寒问暖,却视收10%至20%小费为理所当然,是纠纷频生的主因。

  出外用餐在餐费之外另须加付两、三成小费和销售税,使一些人不愿上餐馆,才有打出“不收小费”作招揽的餐馆,希望引领风潮。但各州基本时薪法规不同,一些中餐馆违反法律未付基本时薪给侍者,使侍者更须依靠小费维生,才有“小费变强制”现象。餐馆不收小费,当然须付给侍者较高时薪,就得在菜色中加价,羊毛出在羊身上。全美中餐馆竞争激烈,想不收小费,几乎很难生存,消费者该体谅。

  全美估计有3.5万至5万家中餐馆、30万华裔靠餐饮业维生。我们建议华裔入乡随俗,上餐馆或该给小费的场合,千万不要吝啬,这是该有的社会习俗和礼貌;同时,中式餐饮业应改善服务,服务不是只送一壶茶水和端饭菜上桌,那是“本分”。

  如果想得到优渥小费,待客如亲、笑脸迎人、让客人感觉无微不至,客人再不给小费,良心都说不过去。花小钱、买温馨,创造良好的经营和消费文化,中餐业和华裔还有许多可学习改进的空间。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