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网8月1日电 美国《侨报》8月1日发表时评《二三线城市如何留住“洋墨水”》称,二三线城市能否留住“洋墨水”,既需要中国在顶层设计方面给予制度安排,鼓励、引导大城市一些资源流向二三线城市,也需要二三线城市自我练好内功。
文章摘编如下:
近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等机构联合发布了《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饱尝“洋墨水”的海归人员很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优势。
从目前来看,符合以上定位标签的,大多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先后出台了优厚的引进人才战略,加之一线城市的“户籍”又是特殊福利的象征。从这方面而言,“一线城市”在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尤其是高学历人才方面依旧具有明显的优势。
不过,目前二三线城市对留学人员显得更加求贤若渴。比如,温州曾推出“了580海外精英引进计划”,武汉则推出了“黄鹤英才”计划等等。高学历海归人员身上往往都闪耀着高科技、高能力等符号,他们既是中国人才队伍的重要不成部分,更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领跑者和生力军。一旦这些人落户二三线城市创业,就能在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魅力指数等方面都具有重大作用。这对平衡中国发展不均衡等现状,无疑是一剂良药。
近年,中国二三线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了很大提升,地铁、高铁、机场等交通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在越来越多城市涌现。不过,在商业环境、产业配套、公共服务、政策执行等方面,中国地方城市依旧还存着不少短板。比如,相较大城市政府公共服务高效快速、热情周到,一些地方城市则备受诟病。何况,一些地方城市产业不足、资源紧缺、人才匮乏等现状,也让海归人员生活品质打了折扣,也拉了企业发展到后腿,最终给海归人员到二三线城市创业泼了冷水。
二三线城市能否留住“洋墨水”,既需要中国在顶层设计方面给予制度安排,鼓励、引导大城市一些资源流向二三线城市,也需要二三线城市自我练好内功。比如,人才储备方面,就需要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带薪休假落实等方面多下功夫,这曾导致很多人才对二三线城市心存芥蒂;在生活配套方面,则需要地方政府招徕国际化医院、学校等在本地建立分校,从而解决海归人员的后顾之忧。
只要二三线城市能够想海归所想,那么“栽下梧桐树,何愁凤不来”?(钟海之)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