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华侨 >> 侨务动态 >> “寻根之旅”夏令营员的“小心思”

“寻根之旅”夏令营员的“小心思”

  新时社北京8月3日电 题:“寻根之旅”夏令营员的“小心思”

  作者 付强

  “这次夏令营,我可是带着‘任务’来的!”正在北京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舞蹈分营的史贝华面对记者“侃侃而谈”,语气中透着一丝神秘。

  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北京集结营为期12天,营员来自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乌拉圭、法国、日本七个国家,分为舞蹈、武术、戏曲、书画等4个分营开展活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这次活动,无论是多次参营的“熟面孔”,还是首次加入、甚至是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新朋友,不少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颐和园这么大,真的是为一个人修建的吗?”“爬长城太累了,当年在这里驻守的军队,每天都要这样爬上爬下吗?”在意大利罗马出生的林烽杰,每到一处景点,都会开启“十万个为什么”模式。对于第一次来到北京的他来说,这些气势恢宏且极富中国韵味的历史人文景观,处处透着新奇与独特。

  无论到哪里参观,林烽杰都会随身带一个小本子,上面已经写了不少意大利语。当被记者问起上面记了些什么,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这些都是领队回答我的问题,因为中文写得不好,所以只能用意大利语记下。”

  林烽杰说,回国后他要用这些资料,完成一篇关于中国的作文。“收集了这么多有意思的典故,这篇作文一定会很精彩。”

  像林烽杰这样的新营员还有不少。来自乌拉圭的许家祥对天安门广场“情有独钟”,跑来跑去拍了不少照片。“乌拉圭的同学去欧洲旅游,说那里的城市广场太大、太宽阔了。等我这次回去就让他们看看,什么才叫真正的雄伟”,许家祥毫不掩饰自己的“小心思”。

  相比于新营员对于人文景点的热衷,一些曾参加过“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或是对中国有一定了解的营员们则更加关心各个分营的文化体验活动。

  来自美国洛杉矶的史贝华,这次报名参加了舞蹈营。“为何不选男孩子最喜欢的功夫营呢?”在记者反复追问下,史贝华才透露了自己的心思,“妈妈很喜欢中国传统民族舞蹈,但是在美国,观看现场表演的机会并不多。所以我要努力学习,回家后跳给妈妈看。”

  在中国出生,小学时随父母移民西班牙的裘沂凯已是第二年参加夏令营。在他就读的班级里,一共只有四个华人学生,对于喜欢用中文交流的他来说,平时用到中文的机会实在不多。“从小就学习中文,它的一笔一划、一腔一调都让我着迷。去了西班牙之后,更加怀念从前用中文沟通的日子,因为平时只有在与父母,以及为数不多的几个同学交流时才能用到中文。”

  在夏令营里,裘沂凯终于如愿以偿,不仅结交了来自其他国家说中文的华裔朋友、互加了微信,还充分运用自己的优势,为中文不那么流利的营员当起了翻译。“从早到晚,说的、听的都是中文,这种亲切的感觉真好”,裘沂凯的语气中流露着满足。

  这次的北京营,已是意大利米兰龙甲学校校长李群来第三次带团参加“中国寻根之旅”。他直言,一部分长期定居海外的华裔青少年,受住在国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中国文化渐行渐远,让身为华文教育工作者的他很是焦急。

  李群来说,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就是来寻找家的感觉,在祖(籍)国秀美的山川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唤起血脉里那种割不断、忘不掉的联系。

  而对于米兰龙甲学校的全体营员来说,夏令营也是一次难得的“取经”。

  “学校组建了舞龙舞狮、锣鼓腰鼓、民族舞蹈和功夫表演等文化团队,每逢中国节庆,都会在米兰演出,与当地社团联谊”,李群来表示,这次带营员们参加戏曲营,就是为了筹建戏曲表演队,参加明年在米兰举办的首届“中国文化艺术节”,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这也是我们华文教育者的一份责任”,李群来说。(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