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薛鸿瑢不愿将自己包装成“补习天后”,更愿做一个以爱心育人的“园丁”\新时社报记者蔡文豪摄
新时社网6月5日讯(记者文轩)在“补习天王”广告满天飞的年代,创办“小北京教育”(“小北京”)、在港教书育人16年的薛鸿瑢,却始终不愿做“补习天后”。在她心目中,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交流,也是如朋友般的相处,而非商业化的手段。她感叹说,时下社会,不少家长和老师都将教育当成一种交易,“就是拿钱买service(服务)”,会令社会更加功利。但薛鸿瑢坚信,金钱换不回知识,她还是更愿做一个以爱心育人的“园丁”。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小秉持这一理念的薛鸿瑢出生于北京,上世纪80年代来到香港,不知不觉已度过30个年头。在此期间,她静心研读,取得香港理工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随后于2000年创办“小北京”,以小学生为主要对象,教授中文和普通话,并将之办得有声有色,如今全港已有六间分校。回顾这16年的教育历程,薛鸿瑢既曾遇到不公的辛酸,亦有育人成才的喜悦。
教育不是买卖
在香港从事教育行业,免不了会碰到“怪兽家长”,薛鸿瑢也不禁大吐苦水,“有的家长带孩子来,每周只上一个小时,还经常请假,孩子上课也不合作,结果三个月以后,孩子在学校考试的成绩没有进步,家长就对我们大发雷霆,我们也只好一笑置之。”而她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学生在“小北京”从幼稚园读到中学,全程由菲佣接送,家长几乎从头到尾都没露过面,但却不时地通过电话“咆哮”,称孩子成绩未如理想是补习班的责任。“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老师也很无奈。”
单是“怪兽家长”也就罢了,更令人难以应付的是,香港重英轻中的教育环境。薛鸿瑢在香港待了数十年,早已习惯了中英混合使用的语言习惯,在接受访问时也会夹杂个别英文单词,但并不认为这会影响语言的纯粹性,而是一种中西荟萃的体现。不过她坦言,许多家长都不太尊重中文老师,“小北京”的老师都受过不少气;有家长更是把送孩子到补习班视作一种交易,“他们有的很功利,甚至把教育也当成商业化,认为只要花钱让孩子来补习,就能够换来好成绩,而完全不理会孩子是否有努力学习”。
每逢寒暑假,各种“补习天王”的广告充斥着市场,但薛鸿瑢依旧坚持自我,不愿将自己包装成“补习天后”,“这些我做不来,要我选的话,我更愿意做园丁。”她淡淡地说。
与学生亦师亦友
薛鸿瑢的母亲是出色的小学老师,她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比较传统的教育,在她心目中,教育就如唐代韩愈《师说》中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只不过如今与时俱进,老师不再是手执教鞭、一脸严肃的形象,更多的是与孩子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待,以爱心包容,所以不愿意把教育当做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事实上这也办不到,因为孩子不愿学,你再怎么努力教也没办法”。
“人快乐,生活才会感到正面”,薛鸿瑢并没有因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相对弱势的中文补习而有所抱怨,“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去比,我们做好自己就好。”她说,在“小北京”担任老师,有爱心是必须的,必须把教中文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一件有意义的事,而不是纯粹的一份工作,这样日子才过得开心。
可能正是由于这份轻松心态的缘故,已近不惑之年的薛鸿瑢,脸上却并未流露出太多岁月的痕迹,即便在香港这一生活节奏如此紧凑的城市,她依然尽力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这可能跟我的职业有关系吧,跟孩子一起对我来说,是一种bonus(奖励)。”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