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华侨 >> 侨务动态 >> 归侨张伯坚之子忆父亲:北京之行再续战友情缘

归侨张伯坚之子忆父亲:北京之行再续战友情缘

  中国侨网郑州7月29日电 (王秋兰)“父亲时常跟我提及他的老战友,讲述他们在泰国做地下掩护工作惊心动魄的故事,并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与他们见面,再续战友情缘,7年前,我带着已经88岁的老父亲来到北京,看望了他日思夜想的老战友,如愿以偿地圆了他多年来的梦想。”归侨张益群谈及他的张伯坚时深有感触地说。

  张伯坚出生于泰国一个富裕的华侨商业殷实家庭,从5岁开始就遵照父命回国求学读书,学习中文。受革命思想的影响,1939年7月,18岁的张伯坚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工作变现突出,1940年秋末,当他还在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受命任为平行支部书记。后来,他从家中拿出家大量资金开办书店、粮店,名义上是做生意,实际是为了掩护地下党活动的而搭建的情报联络交通站。

  1949年,张伯坚携带一家老小在曼谷负责掩护中共中央华南分局驻泰国经济小组侨汇局电台,兼任侨汇局密码票务和电讯工作。由于年纪最大,所以大家称之为“大哥”,主要工作是家庭掩护,对外是安达公司经理,为掩人耳目每天拿着公文包早出晚归。

  “我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党的地下机关里,当时就称呼机关的工作人员:叔叔、姑姑、大舅、小舅。大舅肖海燕是当年地下机关电台负责人;小舅罗明是分属另外一个电台,直接与延安中央联络。姑姑唐丹阳负责接头传递情报工作,每天都会约定在某一条街或某一咖啡馆,接头见面互换情报。就像电影革命家庭里的那样,窗台上摆上一盆花,向前来接头见面的同志,告示安全和危险信号。”张益群向记者介绍说。

  岁月如梭,与张伯坚一起工作的五位老战友中,在当时就已经有三位已经去世,回忆起与老战友一起做党的地下机关那些往事,老人感慨万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岁数也越来越大,张伯坚也越来越珍惜他们多年的友情,并希望能亲自去祭拜一下曾经陪伴他多年的老战友们。

  张益群说,七年前,其父亲张伯坚在电话中向老朋友唐丹阳拜年问候时,才得知当时的她已经身患肺癌,一阵心酸涌上心头,当时的他脸色煞白,并在电话中一再承诺要去北京看望老战友。考虑当时唐丹阳的身体情况,其父亲不愿错过机会,不希望给自己留下任何遗憾,所以,将原来的计划提前到当年的五月份。

  唐丹阳在泰国曼谷党的地下机关负责接头传递情报工作,每天都会约定在某一条街或某一咖啡馆,接头见面互换情报。“为了做掩护,当时我称她姑姑。”张益群说。

  “经过一路的颠簸,我们来到了姑姑唐丹阳的家中,当时她的气色看起来还不错,甚至根本看不出是一位病人。屋内室外收拾的很整洁也很干净,客厅桌上摆放着大舅穿着海军制服的年轻肖像,特别英俊潇洒,姑姑穿着制服戴着军帽,面带微笑年轻漂亮。”张益群向记者描述说。

  “父亲送给姑姑一张放大的战友合影照片,一起重温了当年在泰国的一些往事,面对已经的逝去的战友,二人感慨万千,谈话间,父亲将一本泥沟群众学校革命教育史册子送给她看,两人就此在一起聊了很久很久。”“让大家出乎意料的是,在餐桌上,正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姑姑还颇有兴致地了唱起动听的泰国、越南歌曲,为大家留下了最美的回忆。”

  在北京期间,张伯坚还来到香山脚下的墓地,祭拜了老战友罗明,然后又来到香山墓园,在肖海燕的墓碑前进行了祭拜。至此,了却了他多年以来的看望祭拜老战友的夙愿。

  “父辈们的战友情缘,已经延续到我们的下一代,同时,这也是父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每年春节前我们之间都会互寄贺年卡,互相通信,并将这份亲情和友情永远地保存下去。”张益群意味深长地说。(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