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军队新研制装甲装备寒区试验见闻
新华社哈尔滨1月22日电:隆冬时节,在中国最北最冷的地方,中国军队新研制装甲装备一年一度的寒区试验如期展开。
这是陆军装甲装备交付部队前的最后一道关口。负责发放装备“准生证”的这个特殊单位,就是陆军装甲兵某研究所试验场。
在中国最北的机场漠河机场一下飞机,里三层外三层的防寒衣物瞬间被寒气打透,仿佛薄如一张纸。
在漠河换乘如今已不多见的绿皮火车,从大兴安岭缓缓穿行4个多小时后到达黑龙江省塔河县,装甲兵某研究所试验场北方站就在塔河县境内。
每年冬天,在零下三十至五十摄氏度的低温下仿佛凝固了的山区,当地人都要在温暖的室内“猫冬”,远道而来的装甲试验兵们则不分昼夜,一天中最冷的凌晨恰是他们开展试验的黄金时间。
“温度越低,越能考验装甲车辆的极限性能。”满天星光下,装甲兵某研究所试验场寒区试验大队大队长刘学工指着黑压压的一片装甲车说,这些装备在户外裸露停放了数日,里外全都冻透了,马上进行低温冷启动试验。
厚厚的冰雪覆盖着大地,空气中的水分都结成了微小的冰晶。蓦然间,那群装甲车突然发出了怒吼,一台接着一台,独奏变成了交响——零下40多摄氏度启动成功。这种冷启动已经进行了数次,均获得成功,这说明这个批次新研装备的此项性能达标了。
这次来寒区接受考验的新装甲装备,共有多个型号20多台。200多名试验人员既有来自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也有来自兵工厂的型号总设计师、科技人员、工人。
装甲兵某研究所试验场隶属于装甲兵工程学院,1971年在塔河设立北方站,用以考验新研制装备的严寒地区适应能力,包括严寒地区环境对装备动力、传动、通信、武器等各项性能的影响,以及在低温情况下车辆的人机功效。
一辆装甲车辆卷起冲天雪雾,在林间积雪上高速行驶,这是冰雪土路的最大速度测试。
几十吨重的钢铁巨兽在经验丰富的试车员操纵下,飘移、腾空、急转急停急加速……待车辆停下,驾驶员身体已完全冻僵,只能被大伙七手八脚抬出来,其他人员则进一步采集记录试验数据。
试验大队副大队长王伟说,有时为了考验装备性能,需要开舱驾驶,让装备里里外外都暴露在低温中,驾驶员折磨了装备,也折磨了自己。
在试验场区,科技人员戴的眼镜全是树脂镜框。王伟说,这是多年的经验,金属镜框在户外挨着皮肤就会撕下一层皮,哪个地方挨到哪个地方就会冻伤。
山林深处,冰雪路面爬坡试验中,车辆已经达到设计指标,试验还要继续,直到试出各种积雪厚度的极限爬坡值为止。临近极限时,车辆打滑随时翻车,几位驾驶员轮番上阵,凭借高超技术为部队提供了极限情况下的数值和经验。
火炮身管报废试验时,为求得一种火炮的实际射弹寿命,要将火炮身管打到报废为止。每当快到报废的临界点时,炮膛内多处膛线断裂,随时会有炸膛的危险。只有像王兆祥这样经验丰富胆大心细的高超射手,才能冒着生命危险完成这样的试验。
陆军装甲兵某研究所副所长冯武斌说,来试验的装备在厂家已经过论证、初样、正样等,多数情况下不会有颠覆性问题,但试验还是会暴露出个别设计与实战的差距,以及批次生产工艺等诸多细节问题。
一型轮式装甲车辆进行可靠性行驶试验,轮胎多次爆胎,其中一次车辆翻下深沟。从倒扣的车里钻出来,驾驶员张鹏反而挺开心,“又一个问题被找出来了,明年轮胎修改设计后再来试”。
“我们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折磨这些装备。”装甲兵某研究所试验场政委李全胜说,很多试验一年才搞一次,一次不合格,定型装备部队的时间就要推迟至少一年。
陆军装备必须满足全域机动的要求,必须能够适应各种极端天气和恶劣战场环境。为此,他们上山下海、走南闯北,一年四季追逐极端天气和环境:湿热地区试验,地表温度大于60摄氏度,空气湿度近90%;常温地区试验,集纳乱石滩、搓板路、扭曲路、荒漠戈壁、泥泞滩涂等各种环境;海上试验,专选台风前后风大浪急时进行;高原试验,海拔4000米以上雪山连绵,没有路走出一条路……
装备越来越复杂,系统越来越先进,试验技术也水涨船高。冯武斌介绍,试验场总结完善了93项试验标准,正在修订其中31项,根据新技术发展又新制定了10项。试验场正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由任务型向研究型数字化发展。
从88系列主战坦克、96系列主战坦克、99系列主战坦克,到04系列步兵战车、轮式步兵战车,再到两栖装甲……数十型上百种装甲装备经他们严苛把关后交付部队,一代代装备不断更新见证了我军陆军装备的跨越发展。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