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新闻社网站6月27日文章,原题:海归给中国医药初创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2001年的一个周六,12名中国人相聚美国圣何塞,交流药用蛋白的获取方法,分享职业建议。这次聚会是交友会,组织者是上世纪90年代在旧金山求学的两个武汉学生。15年后,这12个人中多半已回国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当初那个非正式的朋友圈子,如今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行业组织——百华协会,其成员中有超过300人活跃在中国的生物制药市场。
这些海归正利用在美国建立的关系网,挖掘在中国流动的亿万风险资本。他们建立或协助建立医疗初创公司,充当交易中介,目的是使中国能制造属于本土的畅销药。一家风投基金的执行合伙人尼萨·梁(音)说,“万事俱备”。梁曾在斯坦福和康奈尔求学,过去10年主导投资超过50家中国初创医疗企业。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商业投资总额为300亿美元,同比增长70%。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到2020年,该国的药品支出将达到1900亿美元。为了确保不让所有钱都进入外国公司的腰包,中国政府已采取措施,培养自己的生命科学领军者。制药和生命科学初创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和租金补贴,它们的产品可以在注册审批方面走快车道。(作者娜塔莎·汗,传文译)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