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港澳 >> 政情 速递 >> 文汇社评:特朗普的核扩散妄言有违时代潮流

洪雯:香港要拯救孩子 须改良经济结构

  图:在香港这个崇尚经济理性的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对孩子学业的催谷,正是建立在香港经济及就业结构之上的不得已的选择

  孩子20连跳,是香港之殇,深深刺痛人心。连日来,从提升孩子抗逆能力、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援,到对教育制度的追问,已有不少的讨论和建议。在香江畔的思索栏目第一期,我想谈谈孩子20连跳背后的经济结构根源。

  不时,我们都会听到求学不是求分数、给孩子快乐童年的呼吁;只是,今时今日,我们难以回答,拥有快乐童年但没有好分数的孩子,未来等待他们的,会是怎样的人生际遇?

  过去十多年,楼价坐了火箭,但大部分人的收入蜗步慢爬;而那18%的公立大学录取率,多年来更是坚如磐石,纹丝未动。换句话说,无论香港中小学的教学水准如何提升、无论孩子们拥有怎样的童年,最终,82%的孩子会被拦在大学门外你进去了,他就会出来;童年结束的那一刻,人人便须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

  香港经济问题丛生

  上大学并非唯一选择这是我们常听到的另一种安慰之辞。可是,其他的选择有哪些?在哪儿?有多少?我们现在的经济结构,有没有为不能升读大学的孩子们提供多样化和有前景的就业选择?

  这些年来,香港的经济无疑一直在增长,而且全民就业,表面来看似乎问题不大。但实际上,在结构层面,香港经济已经问题丛生,到了亟待改善的关口。

  其一,香港产业结构日趋单一化,不但制造业极度萎缩、经济过度服务化,而且服务业也日益向四个支柱产业集中,政府提出发展的多个新兴产业一直未见明显起色,经济一直未找到新的发展动力。

  其二,产业结构单一化的同时,出现高端化和低端化两极分化的现象,尤其以低端化更为严重。中端产业(贸易、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的增长,低于高端产业(金融服务等)及低端产业(旅游、零售)的增长;而在四大支柱中,尤其以低端产业增长最快。

  年轻人乏上流机会

  产业结构的两极化,自然导致了就业结构的两极化。香港新增中层就业的年均增速,远低于高端及低端新增就业的增速,在香港整体就业人数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更值得留意的是,这种两极分化更多表现为劣质化,因高端就业增速虽快,但总量有限,且其增速低于低端就业的增速。即是说,社会新增就业以低端职位为主,而中层就业职位正随着企业的跨境投资和本地竞争力弱化而流失,本地年轻人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这正是香港诸多深层次矛盾的经济结构根源。

  因此,年轻人即使顺利升读大学,就业选择也未见增多。最顶尖的学生纷纷涌往医科、金融,其次是各种专业服务,因为这些是香港经济结构中唯一看得清前景的行业;其他科目的大学生、乃至没有大学学位的人,前路愈走愈窄。而香港至今一直没有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没有产业政策,未来的经济路向在何方,政府固然说不清,学生、家长、老师只会更加迷茫。所以,即便放松18%的大学录取率,让更多孩子挤进大学,他们最终还是要面对前途何在的根本问题。

  可以说,在香港这个崇尚经济理性的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对孩子学业的催谷,正是建立在香港经济及就业结构之上的不得已的选择。在就业结构单一化、两极化、劣质化的趋势下,社会分层发生的时间大大提前,阶层固化的现象亦趋于明显,是否能上大学、能上哪些科目,就是分层的一个重要关口,而且对未来人生轨迹的影响深远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经济现实。那些有远见的家长和学校,不得不从更早也就是中小学阶段,就要开始为迎接这个社会分层关口的到来做出准备。

  香港需建设性批判

  今天的中产阶层,有谁能接受自己孩子上不了大学?为孩子积攒升学基金,以备海外升学之需,成为他们供楼之外的另一重压。而基层家庭,更是期盼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惟他们的选择更少,比中产阶层更为依赖那18%,快乐童年会有哪些人生代价,他们更加看不清、扛不起。迷茫中的社会,怎去避免悲剧持续发生?

  所以,改良经济结构,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与实体化,稳固并增加中层就业,为年轻人提供更为多样化的发展选择,让没有好分数的孩子,都能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这才是拯救孩子的治本之举!

  但改良方向何在?这是我长久以来思索的问题。香港从来不缺批判,有建设性的批判,才是香港所需要的。未来,我将围绕这一问题,在这一栏目陆续分享我的思考,敬请指正。

  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利丰研究中心副总裁 洪雯博士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