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左起:严智德、李健强,两人现为北大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新时社报记者唐晓明摄
新时社网4月6日讯(记者唐晓明)近年在职进修成风,但一般都以“搵食”为主,地产代理李健强却毅然报读北京大学与树仁大学合办的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课程。由硕士班读到博士生的通识科教师严智德则表明,历史教育可增强学生思维,对事物看法更为宏观。
“以前唔系点识读书,屋企又无钱,所以出来捱世界。”李健强现年48岁,为土生土长之香港人,从小时已喜欢阅读,20岁便投身社会工作,经过不断努力,现为一地产代理公司之东主。他一直热爱历史,于1996年报读公开大学中国文学课程,并用14年时间修毕学位,于2011年同时修读浸会大学之当代中国研究硕士及树仁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办之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课程,并先后于2013与2014年修毕。
内地学者讲求有根有据
李健强表示,完成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课程后,打破了很多以前的框框。“以前以为内地的学者只会谈国家的好处,其实非常中肯,他们讲求‘档案说明一切’,不提那么多‘主义’,所有解释都要求有根有据。”他指出,其毕业论文以“1991年到2013年香港房地产发展”为题,把历史研究与他的职业结合,令他对香港的房地产更有兴趣,他说“其实课程令我温故知新,对日后房地产的市况更有心得。”由于热爱历史,他于2014年获北大历史系招收为博士研究生,现已为二年级生。
严智德年届三十,亦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他从小学至大学本科毕业一直在香港接受教育,后来曾经在中学教书,任教高考历史科、新高中通识教育科。他初时希望以历史教师为终身职业,所以为了进修而报读北大树仁合办的硕士课程,其后愈读愈对历史感兴趣,更与学术研究结缘,结果完成课程后更成为北大博士研究生。由于他从小对铁路感兴趣,现时研究方向主要是从晚清最后十年的铁路建设看当时的中外政商关系。
对社会问题看法更宏观
作为前通识科老师,严智德认为历史教育可增强学生思维,对事物看法更为宏观。他说“历史在商业社会看似无用,但它能改变提升一个人的想法,让人懂得寻根究底,学习分析方法更会让人增强训练逻辑,对社会问题的看法都更为宏观,例如美国、台湾不少政治人才都是读历史出身,因为学习历史可丰富管理层逻辑。”
北大学风开放 令人扩阔世界观
李健强和严智德为了钻研历史,先后报读北京大学博士班,体验北大校园生活,他们坦言北大学风思想开放,令人扩阔世界观。他们认为香港是一个学习历史的地方,香港人应该好好珍惜。
“中国之大超乎想像”
目前在北大历史系就读第二年博士研究生的李健强称,“在北京的生活,是一个好难得的体验,北大里头接触到不少五湖四海的人,未上去之前自以为读过几十本书就了解中国内地,但上去之后发现我唔系太认识内地情况,中国之大超乎想像。”
李健强无奈表示,“中国人一向都很重视历史,但不知何以到香港我们这一代却不被重视,其实历史研究有他的实用价值,亦能监古知今,但点解现在会突然被人忽略,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他指,香港是一个好地方,既自由,又资讯流通,能有效按事实客观地论述历史,但得在本港推动发展。
李健强认为读历史能开阔眼界和视野,读历史并非只讲陈旧的东西,其实历史就是人写出来的经历和经验。
他表示“每个国家的国民都要了解历史,反而香港好似出现历史真空,令到有些人连香港人在国家的角色定位都未搞清。”
他说“历史主要就是有根有据,而不是无的放矢,不会令人因为人家随便胡说就被引导去做某些东西。
在北大历史系就读第三年博士研究生的严智德坦言,“我觉得北大学术环境自由,睇咩书都得,睇咗你唔赞成就唔赞成啰,而且很多近代史材料,很多英文旧书都有购买电子版,没有坊间形容般封闭。导师亦唔会要你跟从他的看法,不会一下子反对你。”
分享研讨较香港好玩
严智德续称,“北大亦有不少个人分享研讨活动,和香港以小组课业为主不同,辛苦好多,但好玩好多。”他说,北大学生不少都中英俱备,甚至多学最少一门外语,过半更成为交换生,努力扩阔自己眼界,与他们接触亦能扩阔视野。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