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沈祖尧认为,整个香港社会应该检讨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及学校正向教育,加强正面思考,让学生遇上困难时不会“万念俱灰”\新时社报记者麦润田摄
新时社网3月11日讯(记者唐晓明、刘家莉、梁康然)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一名女生上周六自杀,中大校长沈祖尧本周三与死者张同学的父母见面。沈祖尧昨天接受《新时社报》独家专访时透露,双亲同称事发前看不到女儿有任何轻生迹象,令他感到担忧,也难明何故。对于半年来的学生自杀潮,他表明中大教育学院和心理学系将加强与中小学合作,提高青少年抗逆能力和正向思考。”
去年九月至今,本港超过20名学生自杀,中大学生占五人,包括一名怀疑因学业问题困扰的中大医科生。
沈祖尧昨表示,前天与死者父母见面,他们坦言事发前一周内,每晚皆一齐用膳也看不到女儿有轻生迹象;沈祖尧认为情况令人担忧,“目前处理的困难,在于很多学生无任何自寻短见的迹象,亦表明他们已潜藏情绪问题。至于是否出事学生觉得功课压力大呢?而他们并非跟不上进度,例如那个医科生,成绩相当不错,可是仍然轻生”。
冀学校联手推广正向思维
至于如何正视问题,沈祖尧称,他从“沙士”抗疫的经验学到,要制止一个传染病的蔓延,不能做到刚好合乎要求就可,反而需要下更多苦功,要“OVER DO”,因为每项措施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不会出事。他说,发生学生自杀事件后,中大已即时增加辅导员人手及聘请精神科医生驻校,让有需要学生不用等转介,尽早解决问题。
沈祖尧认为,要根治问题,需要在青年人的心理健康方面着手,让他们想起正面方面,而并不是凡事都看得阴暗。他亦希望推动全校老师和教职员,多留意身边学生,遇有怀疑情绪低落等任何迹象,不要待学生亲身到辅导中心才开始照顾,而是要主动关怀。
半年来自杀者不单是大学生,也有多名中学生。沈祖尧认为,整个香港社会应该检讨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及学校正向教育,加强正面思考,让学生遇上困难时不会“万念俱灰”。他又希望和其他大学及中小学合作,让正向思维的推广可以做得更好。
沈续称,大学在研究方面亦多下工夫,特别是教育学院和医学院的研究心理学等等,希望可以了解年轻人的困境及承受压力,亦研究用一些积极的方法增加他们的抗逆能力,及从正面乐观角度看事物。“研究之后需要和前线老师与家长分享,才能帮到学生,期望有机会让教育学院和心理学同事和中小学校长和老师分享”。
中大港大吁关心同学
另方面,中大学生精神健康及支援专责委员会联合主席、副校长许敬文及张妙清昨日向校内教职员发公开信,呼吁众教职员都多走一步,尝试从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开始,多关心他们。
此外,香港大学代学生事务长梁若芊昨发电邮,呼吁港大学生多关注自己和朋辈。面对个人的困难时,学校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有辅导部门及网上自我评估平台,为港大学生提供适时、保密及免费辅导及心理支援服务。
负面信息易影响学生情绪
本港接连发生学生自杀,香港大学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总监叶兆辉表示,学校应让同学了解遇问题时可向校方求助。他呼吁媒体及互联网应避免发放太多负面或自杀信息,避免引起模仿效应,以及影响学生情绪。
叶兆辉昨出席电台节目时称,学校勿自乱阵脚,应多与学生讨论生命意义,并希望政府及社会能解除对精神健康和抑郁的标签,能够对有关人士提供适切支援。
身兼全国人大代表的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在北京出席两会会议时表示,对接连有多名学生自杀感到伤心及难过,希望学生能正面面对困难。他认为,现时社会环境复杂,学生面对的压力增加,来源可能是学业、朋友和家庭,盼同学遇到问题时看开一点,多与人倾诉,同学间互相关怀,又指预防学生自杀属长远跟进个案,不应只是短暂措施,主要靠学校多与学生接触及了解学生需要。
另外,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服务总监陈张秀云表示,随着考试高峰期临近,近日机构驻校社工收到不少学生求助,部分更患抑郁症或焦虑症。她说,新学制下同学为应对考试,要加强操练和补习,减少游戏和休息,导致身心不平衡,亦忽略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以致未能适应大专的新环境,都对他们的情绪有影响。
母子关顾藏心底 酿各自寻死
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资深危机辅导员韦赛姬称,曾接获转介个案,指有单亲母亲为初中儿子学业而想自杀,儿子亦因反抗母亲而有实际自杀行动。
韦赛姬透露,最初家访时,发现当事少年终日玩网络游戏可达14小时,长期旷课令母亲被教育局发信警告。母亲曾两度阻止儿子上网,儿子就先后以菜刀架颈、跨窗企图跳楼,幸被母亲及时制止。
经了解,韦赛姬得知,该母亲一度以为儿子有网瘾,花了长时期令他打开心扉,才知儿子在父母离异后,因担心母亲而出现焦虑症,上学时会莫名其妙地剧烈心跳,没法集中精神,成绩一落千丈。该母亲不知就里,只是怪责儿子不用功。儿子为满足母亲,愈是学习,焦虑症状就愈剧烈。最后为逃避焦虑症状及母亲责怪,就终日打机,不想个人将来。
至于母亲自身只有小学水平,婚后以为可得依靠,丈夫竟有婚外情,她感怀身世,认定只有儿子读书成才,方可避免如自己般劳碌。她更希望儿子出人头地,好让她老来有所依。可惜事与愿违,使她感到馀生再努力也徒然,不如一死了之。
韦赛姬发现,母子之间,根本不知对方心底话。她从中引导双方沟通,同时安排少年就医。花了一年时间,成功重塑母子之间的信任,令双方重新找到个人的生存意义。现时,少年的焦虑症好转,可重回校园。
教育局五措施亡羊补牢
图:吴克俭就学生自杀成因,未来会陆续与其他教育团体、中小学代表及中文大学代表会面\新时社报记者黄洋港摄
针对接连发生学生自杀,教育局局长吴克俭昨日召开学界紧急会议后宣布推出五项应对措施,包括成立专责委员会,全面了解及分析学生自杀成因及提出预防措施建议,预料六个月内提交报告,最快可在三个月内递交中期报告。吴克俭认为,学生自杀成因复杂,并强调当局对事件关心及高度重视,更是责无旁贷,他呼吁各界多加留意学生情绪,给予鼓励和支援。
教育局昨邀请津贴中学议会、香港中学校长会、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及港大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等,于政府总部举行紧急会议,讨论及跟进学生自杀事件。特首梁振英及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列席。
对于前晚(9日)再有大学生堕楼,吴克俭表示感到痛心及惋惜,认为学生轻生原因涉多个方面,或涉学业、精神健康、家庭、感情或朋辈关系,原因复杂需深入探究,包括重新检视功课压力。为应对需加强跨界别及社会合作,留意其情绪及提供更多支援及鼓励,为他们加强抗逆能力,以及培养正向思维。
吴克俭称,教育局提出五项措施应对学生自杀问题,包括成立专责委员会,成员包括学校、家长、政府代表、专业界别人士。教育局将于三月及四月安排教育心理学家及辅导人员等,为学校及家长举办五场分区研讨会,协助他们预防及应对学生自杀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校本心理支援服务于三月及四月到校为教师举办讲座,教导识别有意轻生的学生及说明求助渠道。教育局内部亦会成立专责团队,成员包括教育心理学家及学生辅导人士,以配合校方的校本心理支援服务,回应教育界近日要求资源增加的要求。最后,政府亦会加强宣传提倡珍惜生命的信息,局方会因应学校、家长、学生制作资讯小锦囊,提供识别有需要支援学生的资讯。
此外家校会主席汤修齐认为,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研讨会应持续举行,中小学应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列为长期议题。
防止自杀会吁聆听子女感受
本港过去半年已有22名学生自杀!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指出,青少年沟通方式已经转变,会方热线电话近年接获青少年个案大幅下跌,占整体求助个案的比例,由1995年的27%减至2014年的4%。该会主席周婉芬称,各个自杀个案不会只由单一原因造成,呼吁家长不要只着重子女功课成绩,应多与子女面对面沟通,聆听感受。
防六诱发自杀隐藏因素
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昨日发表报告,指2004年至2014年的十年间,每年出现的学生自杀个案介乎9至22宗。但在2015年9月至今年3月10日的半年内,已累积22宗学生自杀个案,近日更出现五日四宗自杀个案。周婉芬直言:“社会是时候面对现实,思考青少年正面对什么问题。”
会方指出,按过去各个自杀个案的成因都不同,而且并非单一成因,归纳过去半年内的学生自杀个案,得出六个诱发自杀的隐藏因素,包括教育气氛、家庭教育、学生抗逆能力下降、沟通方式改变、情绪病及环境转变。
周婉芬分析,近年社会鼓吹人生必须“赢在起跑线”,令学生需要竞争的年龄越推越年幼,子女被长期灌输“读书不成无出路”概念,以为成绩差等于“人生失败”,这一切都令生理及心理未成熟的青少年无法承受。她提议父母调节对子女的期望、尊重子女意愿,从小培养子女的解难能力及学习面对人生挑战。
会方亦发现不少死者家长“根本不知轻生者为何要自寻短见”,甚至没有发现死者生前不开心的情绪,情况反映家长与子女之间出现沟通问题。该会理事黄ㄩa补充说,现时大部分家长见到子女,只会问功课成绩,不会聆听子女心声。不少有轻生念头的青少年透露,觉得父母“有佢讲,没我讲”或是“讲咗都没用,父母唔会听”,故此都不会视父母为倾诉对象,令父母更难发现子女有情绪困扰。
网络“真心话室”助倾诉
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又发现,青少年习惯利用各式社交平台或讨论区沟通,有心事已转向从网络上倾诉或寻找支援。会方数据显示,在1995年网络未流行的年代,有27%求助电话来自20岁以下青少年,但至2000年就大幅下跌至只有12%至13%,及至2014年就仅占4%。为对应青少年沟通转变,会方即日起加强名为“真心话室”的网络支援沟通服务,服务时间由本来周一至周五晚上八时至十二时,扩展至周一至周日,晚上八时至凌晨二时。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