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与夏普谈了4年的婚事离洞房只有一步之遥。这项台湾史上最大的单笔对外投资案,虽因或有负债而仍在磋商,但离修成正果应该不远了。鸿夏恋引人关注,首先因为它是稀罕物。这些年,台企的国际并购脚步甚至远逊于陆企,少了国际视野、外来刺激,以致产业升级转骨不顺。
据1月公布的台湾出口数据,毫无悬念地迈向第12个月负成长。出口衰退,经济成长不佳,每年都上演GDP保卫战,台湾内部早有许多检讨声浪。台湾出口为什么不好?产业为何失去竞争力?有人归咎为投资长期不振,也有人批评是因为过去两岸关系不佳。总归来看,台湾陷入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点式检讨,缺少了全面、通盘性的医治,也就无法药到病除。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鸿夏恋的特色。第一,鸿海注资夏普约43亿美元,为台湾史上最大的海外投资案。第二,夏普的优势在面板技术,既补足了鸿海代工环节中的重要零组件,又可以利用面板技术与更多不同产业策略联盟,无异形同买下了战略资产。第三,夏普还有许多优势领域,例如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白色家电以及知识产权等,都有机会在入主后,帮助鸿海创造契机,跨入更多元的产业链。
台湾经济不好,或许与台湾缺乏狼性,缺乏策略性的大型国际并购案有关。鸿海敢冒风险,和一个在规模、技术都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企业联姻。两家企业的体量虽不至于是蛇吞象,至少是代工厂向百年品牌大厂高攀。若能成功,得到的就是自身核心技术向上跳一个位阶的转型,鸿海极有机会从代工王国一跃成为品牌帝国。
这不由让人联想到,最近各界在讨论大陆红色供应链崛起,所谓崛起不也是大陆趁着金融海啸之后国际情势不明朗时危险入市,买了许多物美价廉的公司,有策略性地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吗?
长期以来,台湾的对外投资案,都是赴海外找一个工资便宜、土地便宜、原料便宜的地点,近乎是逐水草而居,哪边便宜哪边去,终究无法跳脱大量低价生产制造的思维。台湾多年前明基并购德国西门子一役,就是以制造业的思维,并购一个品牌商,最终投资案宣布失败,还差点拖垮母公司。此后,台湾在走出去一途上就显得格外谨小慎微,甚少利用国际并购来壮大自己。
鸿海董事长郭台铭费时4年,花了43亿美元来告诉大家,或可把目光放远一点,运用一下国际并购工具。与其只关心对内投资,抨击资金外流,不妨变变思维,琢磨琢磨从海外买技术、买经验,如此,台湾产业转骨才有希望。(霭琳 作者系台湾资深媒体人)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