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绕大同城墙一圈,既看了灯展,又游览了城墙,太有价值了。”来自天津的游客李女士一家,跟记者谈起他们的大同之行,站在寒风中,依然兴致勃勃,谈兴浓浓。猴年新春期间,大同向世界呈上了一场文化盛会,再度打造出一台充满震撼的视觉盛宴,加上琳琅满目的年货展销、川流不息的人群,华灯初上,“不夜天”的古城墙,已化身为“人间银河”。
来自大同市政府古都灯会组委会的数据显示,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至今,陆续吸引客人30余万人次,平均每天有3万人登临古城墙观灯。“这还是我们采取了不少限制性措施。游客太多了,重要时日我们严格控制门票,防止拥挤发生意外,甚至出现踩踏事故。”组委会一任姓工作人员介绍,观灯游客以大同市周边和太原市为主,但也有三成游客来自京津冀,以及内蒙古、河南等地。
据介绍,大同古都灯会始于2013年,至今已举办三届(2015年特殊原因休会),活动的影响力日益显著。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惠民工程之一,大同市拿出较大的人力、财力,借助修旧如旧的大同古长城这一优势平台,在绵延十余公里的城墙上,邀请专业团队策划、设计、组织,根据游客观赏诉求逐年变化,再加上各种媒体的巨量传播,已成为大同一个次生品牌。通过它,中国悠久的民间文化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得以传承、光大,老百姓在春节游览徜徉期间,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历史载覆,满城传递着祥和的节日气氛。
受世界范围经济危机影响,尤其煤炭价格下滑,近些年,大同及山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如何重树大同的世界形象、顺利实现转型?大同市委市政府响应中央号召,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当作振兴经济的重要举措,尤其在此次“冬季行动”中,他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动员全市党员干部创新发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尤其旅游事业发展上,积极与各方面合作,启动了全域发展的一系列新项目、新举措、新动作。这次“2016古都灯会”的成功举办,就是精彩一笔。
对此,著名品牌专家赵加积告诉记者,“古都灯会”已经成为“来山西过大年”大品牌下一个重要子品牌了,下一步,大同市应考虑将这个子品牌做大,坚持下去,与大同云冈石窟、塞外长城、恒山悬空寺、阳高湿地等著名品牌一起,联手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对提升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无疑有着巨大推进作用。谈到古都灯会的社会价值,赵加积认为,这些年,尤其在经济新常态下,不少地方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举办灯会等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存在危险,举办灯会活动投入产出不匹配,政府主导大多亏损,甚至出现了“劳民伤财”“劳官伤财”等论调。“这些因素,直接导致近些年如灯会这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越来越少,群众产生了‘观灯饥渴征’,春节上街找灯笼,要么稀稀疏疏,要么直接取消,再加上为了环境保护,过年期间,许多大都市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大家感觉没有年味了。其实,换个思路,把活动视作一项惠民工程,采取政府主导、公司运营的办法,把它视作城市品牌的一部分,与当地优势旅游文化产品资源嫁接,把游客吸引过来,按照全域旅游的思路践行转型发展之路,实现大同经济的战略性转移,变挖煤为挖文化、挖旅游,东方不亮西方亮,完全可以实现跨界盈利。”
通过浏览这几天的媒体展示,结合政府部门动作和各地行动,记者发现,今年春节期间,山西各地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组织了越来越多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太原举办了威风锣鼓、腰鼓舞蹈、模特表演、背棍表演、大头娃娃表演,还在各大剧场推出了晋剧、蒲剧、话剧等经典剧目,太钢还组织了“不锈之春”元宵晚会,晋城城区各大广场开设了当地民俗表演,武乡推出民歌演唱会、武术表演等,长治举办了“太行欢乐谷”首届大型灯会,沁水推出柳氏民居大型花鼓元宵节,等等。这些活动的推出,给山西各地群众增添了浓烈的节日气氛,更让大家感受到破解“观灯饥渴征”的背后,蓄势待发的全省人民全力打造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信心,文化山西、文旅山西,文化强省正显示勃勃生机。
有论者认为,大同古都灯会的成功举办,至少带来三点启发。第一,山西今后的发展,应该从投资物质有形资产向文化旅游产业等无形资产转型,打造文化软实力,尤其在经济下滑的今天,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防止投资冲动之下造成新一轮产能过剩,政府应把“观灯饥渴征”变成“投资饥渴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美丽中国建设项目上。第二,要正确看待“过剩”。有人说现在什么都饱和,我们不妨通过大同古都灯会的场景,看看人流如织、川流不息的人群意味着什么,还要限制游客进入。这说明,即使在经济危机面前,也有新型市场有待我们开发。第三,在产品品牌、旅游品牌包括城市品牌营销上,要从普通传播、被动传播走向创意传播、主动传播转型,此次古都灯会,市委市政府及承办单位做了不少创意性传播,他们走出大同,到外地去推荐项目,值得借鉴。灯会开始,他们又加大了即时宣传力度,多媒体并行,多角度切入,动员全员参与、人人营销,不少内容被人民网、凤凰网及诸多微信传播,吸引来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让“来山西过大年”这一品牌,深入持久地落地大同,成为旅游文化大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