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团结香港基金倡议政府增拨500亿助科研。左起:张恩荣、徐立之、郑李锦芬、黄元山 新时社报记者蔡文豪/摄
新时社网12月19日讯(记者唐晓明、张月琪 实习记者王健琦)团结香港基金昨日发表“香港创新科技业概况研究报告”。报告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增拨500亿港元给研究资助局作为科研基金,将每年科研拨款佔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由0.4%提升至1%。报告提出六项建议,包括增加科研拨款、改革科研拨款机制、加强政、商、学三方协调、制定法规支援初创企业、加速香港成为智慧城市,以及加强与内地人才合作。团结香港基金顾问、港科院创院院长徐立之认为,增加科研开支是最有价值的投资,政府应採取全面、长远的措施完善香港的科创生态链。
由前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牵头成立的团结香港基金,昨日发表第二份研究报告,团结香港基金主席董建华、顾问梁锦松、教育局局长吴克俭等到场支持。这次报告的主题为香港创新科技业概况,报告指出,香港拥有优良的科研土壤,科研项目近年屡获国际发明大奖,但特区政府及社会机构在科研领域的投资,较国际水准及周边地区仍有收窄空间。
研究报告提出六项建议,包括政府大幅增加科研拨款、改革大学绩效及科研拨款机制、加强政商学协调合作、制定适时法规释放市场活力、加速香港发展成为“智慧城市”及与中国内地合作发挥优势互补。报告当中不少涉及学术研究范畴,例如建议大学科研拨款由研究资助局发放,以加强项目为主和竞争元素。
内地创科投资领先香港
徐立之是负责领导研究的学者之一,他认为科技创新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基础科研能为经济发展带来正面的影响,增加科研开支是最有价值的投资。一条完整的科技创新生态链除了着重上游的基础科研,中游的转化研究和下游的应用研究亦非常重要,三者缺一不可,香港并没有完整的科技创新生态链,上、中、下游互不相通。
徐立之建议,政府应採取全面、长远的措施完善香港的科创生态链。他重申,大学资助委员会需要检讨现时大专院校评审偏重论文发表的情况,令论文以外的科研成就不被重视,建议教资会优化审核的标准,以打造完整的科研生态链。
他指出,内地在科技创新方面无论是投资或发展均已领先香港,香港须把握自身优势,让两地优势互补,对彼此的发展都有好处。他提到,内地的大型基建设施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供香港的科研工作者使用,香港的学者与内地的大学和研究中心已有合作,国家有提供香港学者可申请的经费,两地的合作正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
团结香港基金总干事郑李锦芬致辞时认为,未来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将是科技发明和创新能力的比拼,科技创新可以主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她强调,香港有自由开放的市场、有良好的法治、简单的税制及优秀的科研人员,更有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优势,在科创发展上有条件和邻近城市竞争,但过去香港社会过多辩论争拗,令香港内耗不断,忽略了世界格局的变迁,期望科创发展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可借鉴硅谷成功经验
科研领域中,大部分成功的创新取决于大学的配合。报告指出,美国硅谷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创新产品和初创公司数目,但最初是由史丹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建立大学与高技术行业之间的联系,更于硅谷建立了史丹福工业园,为惠普、通用电气及Facebook等提供营运地方。
报告以硅谷为成功案例,点出高新科技企业与大学密不可分的关系。报告交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史丹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开始透过附近一带公司的工程师,到其大学校园听课,建立大学与行业的联系。又鼓励学生于本地创业,学院成员以咨询、投资甚至成立自己公司的方式参与这个创新计划,更促进了史丹福工业园的成立。
该工业园现时在硅谷成熟发展,为多家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如惠普及Facebook等提供良好营运地方。
报告又指出,史丹福大学是新技术的孵化器,吸引大型高科技公司,史丹福技术许可办公室于1969年成立,现时已有超过200家公司通过此途径获得技术许可。办公室至今共处理超过1.8万项专利申请,并批出超过一万项专利及超过5000项许可。
大学研发亦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美国政府通过支持史丹福大学的尖端研究,在硅谷的发展中也担当了重要角色,其研究预算主要来自联邦政府,尤其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
报告认为,硅谷是成功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最佳案例,政府、大学和业界的因素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和创新思路,一旦到位,这文化能孕育创业和创新的良性循环,助长硅谷企业家和公司的成功。
科创企业家分享创业心得
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创办的团结香港基金昨日发布一份关于科技的创新研究报告,同场举行高峰会,邀请了一批杰出企业家及专业学者分享初创前景。弘毅投资董事长兼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赵令欢认为,香港将会转型,从金融、物流、服务业转为发展创科产业。
赵令欢指出,香港在发展创新科技产业上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中国近期的高速发展,凭着香港独特的歷史位置,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和世界进入中国的前沿阵地,令本港发展科技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这个优势也会愈发凸显。
一批本地的科创企业家,发展过程都各有不同。HK Taxi创办人Kay Lui称,创业时没有具体计划,凭着对科创的热诚,2013年即全身投入初创行列,推出流动召的士程式,将科创产品不断完善,由开始至今,超过500万张订单、总车资价值超过五亿港元。
不是每个创业都一帆风顺,外送共和国有限公司创办人及行政总裁纪启勋表示,过去曾经试过创业失败,后来在一间物流公司工作三、四年,有一日公司突然宣布倒闭,当时有几个客户向他表示有外送服务需要,建议他尝试再度创业。他初时除了做一些很少的运送服务,便专为百佳上门派送,之后公司营运十多年,愈来愈多大型品牌公司都使用他的服务,一年半前更继续改善服务,成立一队“共用车队”,推出商业对商业(B2B)的食物外送服务,利用电子系统落单,帮助一些小型餐厅提供外卖服务。
近年大学及企业渐渐对创新研究表示关注,根据团结香港基金昨日发布的创新研究报告指出,去年大学全力支持初创企业,包括政府每年提供2400万元予六间大学以支持学生建立科技初创企业;Google与香港中文大学联手合作,推出“EYE年轻创业家计划”;报告特别赞扬理工大学,提供完善的资助计划,照顾学生每一阶段的创业需要,推动大学研发向外转移。
另外,不少大型企业亦参与了企业加速器计划,包括太古地产企业加速器计划,提供商对商“B2B”企业加速器计划及共同工作空间。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