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保险资金投资的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并没有如约出现在上周六的财新论坛年会上。一同未如约出现的还有中国保监会资金运用部主任曾于瑾。
此前一天晚间,中国保监会发布了《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审慎性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目的是为防范新形势下保险公司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加强保险公司资产配置行为的监管。
这一周,对于保险资金具有纪念意义。万科、金融街(000402)等地产和商业连锁龙头上市公司,被来自保险业界二线品牌的前海人寿、安邦保险、生命人寿举牌,一场场险资逼宫大戏不断上演。
这份《通知》,直指要害。严防死守风险底线,一直是保险监管者的大任。一旦出事,不但保险行业输不起,整个中国金融业更输不起。那么,这份文件管用吗?会使险资举牌脚步放慢吗?⊙记者 卢晓平 ○编辑 长弓
监管联袂出手
提高高现金价值产品额度对资本金的要求,进一步规范高现金价值业务。与此同时,在投资端,保监会也设定需要进行压力测试的标准
如果说《通知》是着眼投资端,那么,保监会近日向各寿险公司内部下发了《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高现金价值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进一步规范高现金价值业务,则是在产品端严格把控。
两下合围,头尾相望,把风险控制在萌芽中。
保险行业对于风险防范意义重大。保险资金是长线资金,尤其是寿险,产品期限长达20-30年。但在央行维持宽松货币环境,国债利率持续走低,最新发行的三年期储蓄国债票面利率4%,五年期4.42%之际,要想找到合适的长线资产配置很难。加之包括一些举牌在内的保险公司,为了快速发展,采取大量出售高现金价值产品的方式,收拢资金。一旦大量保费投向流动性不高的股权、地产类投资,万一发生系统性风险,将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记者查询万科三季报,发现前海人寿用了两个万能险账户成为其前十大股东。这两个账户有高现金价值产品之嫌。包括:产品保费方式是趸交。退保成本低,退保容易,短期投资收益率诱人。如,前海人寿聚富三号万能型保险,预期年化收益率6.48%,期限1年;而前海人寿聚富一号理财产品也是一款万能型理财保险产品,该产品的最低持有期为3个月,属于短期投资理财保险,未满3个月的退保仅扣除1%的手续费,远低于同类产品的5%。同时聚富一号不含初始费、保单管理费和风险保费,投资成本几乎为零。聚富二号也是万能型理财保险产品。所不同的是聚富二号的持有期为一年半,未满12个月退保收费3%的手续费,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3%。
提高高现金价值产品额度对资本金的要求,这是保监会对此的监管核心。《征求意见稿》明确,自2016年1月1日起,保险公司高现金价值产品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投入资本的2倍以内;其中预期产品60%以上的保单存续时间在1年及1年以下的高现金价值产品的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投入资本的1倍以内。
与此同时,在投资端,保监会也设定需要进行压力测试的标准。如人身保险公司负债平均持有期少于5年,且公司资产配置中股权、不动产类资产和其他金融资产合计占上季度末总资产比例超过20%的公司,将纳入测试范围。
记者根据前海人寿的去年年报披露信息粗略计算,前海人寿上述比例已经逼近30%,属于压力测试范围的公司之一。
目前资本市场十分活跃的举牌险资,大都是高现价产品多,股权不动产金融投资资产多,属于将纳入监测压力的范围内。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业界人士称。
保监会数据显示,2015年前十个月,反映未能通过风险测试的万能险和分红险的投资收入部分(多为万能险)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014年,人身险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共计3262.66亿元,2015年已上涨至6023.98亿元。其中华夏人寿、正德人寿、前海人寿等部分险企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甚至数倍于原保险保费收入。
今年保险业发展可谓异常迅猛,根据保监会1-10月的数据,保费规模已经超过2.72万亿元,同比增幅超过30%,另有13家保险公司保费增速超过100%、保费规模达到百亿千亿级别,包括生命、华夏、前海、阳光、幸福、天安等,这些公司保费增长的原因业界其实都能看出,多是靠趸缴银保型产品冲规模,一旦未来3年中出现资产不匹配情形,或者某家公司现金流出现问题,对行业的影响不可估量。有业内人士不无担忧地指出。
这就是一次压力测试
一是设定标准,划定需要提交压力测试报告的公司范围。二是开展资产配置压力测试。要求公司进行规定情景下的资产配置压力测试,评估对资产收益率、现金流和偿付能力的影响。三是加强审慎性评估和后续监管
相比《征求意见稿》,《通知》更有杀伤力。
《通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设定标准,划定需要提交压力测试报告的公司范围。二是开展资产配置压力测试。要求公司进行规定情景下的资产配置压力测试,评估对资产收益率、现金流和偿付能力的影响。三是加强审慎性评估和后续监管。保监会对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和压力测试情况进行审慎性评估,并视情况采取监管措施。
除了相关产品数量占比等硬性指标外,还有针对股市涨跌和利率下行带来的市场性因素的预测。
如:针对以下假设情形,包括上证指数点位下跌20%、30%,无风险利率曲线上升50BP、100BP,利差扩大100BP、150BP,长期股权投资下跌10%、20%,投资性房地产价格下跌10%、20%,保险资产风险五级分类中不良资产60%和80%无法收回本金等,分别分析单因素变动情形下,对公司当期整体层面和大类账户层面的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以及对公司当期利润、净资产、净现金流和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影响。
前海人寿的年报披露,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其持仓的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交易类及可供出售类债券市值比例,均符合保监会大类配置要求。
年报还披露前海人寿公司自己进行的压力测试情况:
在持仓债券中,交易类及可供出售类债券市值合计46.76亿元,以本季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为基准,按照收益率曲线平移+108BP、+54BP、+27BP、-27BP、 -54BP、-108BP六种情形进行市场风险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利率变化引起债券市值波动对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不大。
在权益持仓主要为95.64亿元的股票及5.28亿元的股票型基金;以上季末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为基准,按照市场指数下跌30%、20%、10%,上升10%、 20%、30%六种情形进行压力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市场价格的变化对权益类资产市值的波动影响较大,将对偿付能力充足率造成较大冲击压力情景测试。
以本季末偿付能力充足率数据(199.60%)为基准,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在假设的最极端的情形下,即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平移+108BP、A股市场指数下跌30%时,我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将降至8.56%。
显然,股市的涨跌,对于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影响最大。这也是为什么保险公司急着举牌,增加股权占比,以便采取权益类并表,市值涨跌不会影响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一位保险资管业界大佬表示。
由于数量太大,市场活跃的险企,撞线压力很大。一位寿险险企掌门人告诉记者。
咋办?面对记者的疑问,他笑着说:这就是一次压力测试,看监管部门下一步采取什么样具体措施了。
多位业界人士:险资举牌减速难
多个迹象表明,在房地产秋天到来之际,万科已经做好过冬的准备。这么好的标的物,成为险资抢筹对象,亦不难理解。然而,保监会此时出台政策,会减速险资举牌吗
有消息称,周五安邦保险与前海人寿及宝能系其他相关公司,为举牌万科一致行动人,宝能系的姚振华或已拿到万科5%的股东权益表决授权,加上前海人寿已持有的,姚已拿到万科股权超过25%。势在必得。
最关键的是加仓时间点,险资一起行动几乎都在12月初。除了价值洼地通用说法外,或有别的隐情。
我也看不懂为什么青睐地产行业。当然,作为国家支柱性行业,政策基调目前是维稳。社科院专家邹琳华告诉记者。
此前,他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5-2016》(下称《住房报告》)
预计,未来一年土地市场或会呈现以下态势:一是土地市场成交总量或会萎缩,价格或继续保持高位调整态势;二是土地市场或会继续分化并将进一步加剧;三是一线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土地市场或进一步走向寡头垄断,中小房企将无立足之地。
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一位大型险资管掌门人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每年都会提房地产。与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房地产或将暖风吹拂。目前来自高层的字眼多是去库存、健康发展、合理需求。因此,尽管整个行业是下行的,但没有坏到特别严重的程度。而行业龙头股,如万科,在他看来,仍将在未来6-7年时间,维持7-9%的增长态势。
如万科的三季报显示,1-9 月,公司累计实现结算面积661.9万平方米,结算收入人民币76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5% 和 24.7%。累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796.0 亿元,同比增长 26.1%;实现净利润(含少数股东损 益)人民币 95.4 亿元,同比增长25.4%;扣除少数股东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68.5亿元,同比增长6.1%。
报告期内,万科根据发展需要,在审慎控制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关注市场机会,适时获取优质项目资源。1-9 月,公司累计新增 50 个项目,按万科权益计算的规划建筑面积约788.2 万平方米,平均土地成本为人民币3731元/平方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规划中项目的权益建筑面积合计3710.8 万平方米。
显然,在房地产秋天到来之际,万科已经做好过冬的准备。这么好的标的物,成为险资抢筹对象,亦不难理解。
保监会出台政策,会减速险资举牌吗?
得到多位业界人士的答复:难!
也许,现在险资狂买优质标的物,就如同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买LV包、当下中国人出国购买奢侈品。到了这个节骨眼上,有点刹不住,一位大型险企负责人表示,内在动因是险资发飙举牌的动力。
但严格监管终归会发生作用的。要不让股东再掏腰包增加资本金,要么再发债券补充资本金,一位业界大佬表示。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疯狂举牌的险企,也得多掂量下。用一位历经金融海啸考验的金融大佬的话:当心噎着。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