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三亚12月25日电 题:南繁——三亚的“别样风采”
新时社记者 张茜翼
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市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受境内外游客喜爱。其实,三亚还有颇具风采的另一面:几十年来,农业专家通过三亚南繁基地培育出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等高产优质品种粮食作物,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与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
24日下午,参加“2015行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华文媒体海南行”的10多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人士,参访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为热带高效农业发展“点赞”。
“南繁”是指全国各省(市、区)的农作物种子工作者,利用中国南端典型的热带气候条件,于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5月,在海南岛南部开展农作物种子加代、鉴定、繁育、制种等科研生产活动。
“海南南繁基地,在加速农作物品种改良进程方面,具有全国绝无仅有的光温资源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柯用春介绍,一个新的农作物品种的选育一般需8至10代,在内地,冬季不能从事大田科研生产,一年只能完成一代,育种周期为8至10年,而在海南南繁基地,一年可以完成2至3代,同样通过南繁进行新品种的鉴定、品种试验、亲本扩繁,也大大加快了优良新品种推广的步伐。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甜瓜大王”吴明珠、“玉米大王”李登海等一批中国著名农业专家,长期在海南从事南繁研究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三亚杂交水稻育种及南繁试验基地(下称“中心”三亚基地),袁隆平的题字颇为醒目。
为了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袁隆平于上世纪60年代末率领科研人员来到了三亚开展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
陈秋香是“中心”三亚基地的“大管家”,他初中毕业后就开始追随袁隆平做水稻种苗培育科研工作。41年间,陈秋香都未回湖南老家过春节。他回忆道,早期的试验基地是科研人员“吃住在农民家、烧柴上山自己砍、吃菜自己种”,更谈不上科研条件。“每次袁隆平先生到三亚的基地,都是卷起裤腿跟团队一起下稻田做科研。”
1970年袁隆平在三亚发现“野生雄性不育株”,为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从而使杂交水稻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中心”三亚基地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2.4亿亩,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杂交水稻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得到推广和应用。
柯用春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1959年以来,全国各地到海南南繁的人数累计超过30万人次,生产水稻、玉米、小麦、高粱、油料、棉花、烟草、麻类、蔬菜、瓜果等28种农作物优良亲本种子近6亿公斤。(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