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方大曾及抗战报人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方大曾及抗战报人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学术研讨会现场。新时社网李晓蓉摄

  新时社网12月5日讯(记者李晓蓉)今天上午,方大曾及抗战报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共同主办,来自新闻界、教育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会议。

  方大曾1937年任《新时社报》战地特派员,赴前线采访。他的最后一篇见报文章是1937年9月30日发表在《新时社报》上的《平汉北段的变化》,此后就音信全无,时年仅25岁。方大曾被公认为是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中国战地摄影的先驱,杰出的摄影家。

  据悉,本次研讨会是有关方大曾的首次学术研讨。研讨会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主任吕艺主持,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程曼丽等致辞并发言。

  方大曾的名字得以走向历史的前台,为公众所知晓,源于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冯雪松十六年的持续发掘。冯雪松先后制作并发行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出版专着《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

  研讨会上,冯雪松做了题为《方大曾的意义》的主旨发言,他表示,方大曾为人们留下的遗产是丰厚的,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而行动是传承和弘扬的最好的方式。在当下,书写历史不再是书斋里的革命,要利用现代的手段,潜心求证,立体表达,使学术成果不是躺在论文集上,而是通过传播影响力,公众化、社会化,与时代同频共振。

  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评价冯雪松的专着《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是对中国新闻事业史人物研究和中国战地摄影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与会专家认为这项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抗战史发掘以及抗战人物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对于学术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的代表,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方大曾的亲属代表出席了研讨活动。

\
参加方大曾及抗战报人学术研讨会的嘉宾合影。(主办方供图)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