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华侨 >> 留学特快 >> “海归”变“海待”常态化 “祸”起低质量留学?

“海归”变“海待”常态化 “祸”起低质量留学?

“海归”变“海待”常态化“祸”起低质量留学? 李法明 画

  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度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36.48万人,其中自费留学达到了33.61万人。然而,记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庞大的留学归国人群中,就业比例并不高,“海归”变“海待”的常态化,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小卖部里的“海归”老板

  清晨6点,重庆市江北区某小区,店老板史先生睡眼惺忪地拉开小卖部的卷帘门,开始营业。自从经营这家小卖部开始,半年来,史先生每天都起得这么早。

  “没办法,回国后找了几个月的工作,发出去的简历少说也有几十份了吧,几乎没有收到回音,仅有的几家单位开出的薪酬也低得很。”说起这段经历时,史先生一脸郁闷。

  住在小区里的很多人都认识史先生,但没有人知道史先生还是一名“海归”,就连史先生自己也不提,“连工作都找不到,有什么好炫耀的”。

  史先生告诉记者,他是大二时出国留学的,当时他已经考上了国内一所著名的师范大学,但父母还是觉得出国更有前景,于是,史先生去了加拿大,先是读了一年预科,然后考取了当地一所大学的文科类专业。留学期间,他每年的学费、生活费加起来大约要人民币40万元左右,4年下来就是160多万。

  “说实话,我的家庭情况也不算特别富裕,出国留学这几年,父母倾尽家中积蓄,还欠下一些债。”回国后,史先生本想靠着“洋文凭”找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却未曾想到求职路上处处碰壁。

  “有一家文化公司愿意录用我,提供的职位是办公室文员,薪酬是每个月3000元,这已经是我收到的求职回复中,工资给得最高的。”这样的现状完全出乎史先生的意料。

  找不到工作,史先生只能待在家里。“现在这个小卖部还是父母帮忙租下来的,他们找亲戚借的钱。”史先生说,父母不愿意看他就这么闲着。不过,由于小卖部开在小区里,受到一定的限制,生意始终不温不火。“上个月赚的钱只够交房租。”史先生苦笑着说,他如今的生活开支,更多还要靠父母。

  双选会上来了一群“特殊”求职者

  每年秋冬季节,双选会都会成为各个高校的一道风景线。前不久,记者在重庆大学城多个高校走访时看到,今年的双选会依然吸引了国内众多的知名企业参加,而前往双选会上求职的应届毕业生也是络绎不绝。

  在重庆师范大学的双选会现场,记者遇见了一群“特殊”的求职者。之所以说他们“特殊”,是因为这群求职者既不是该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手里拿着的毕业证书也和其他求职者不一样——证书是全英文的。

  记者经过一番打听,得知这群求职者都是英国某所大学的毕业生,留学归来都遇上了找工作难的窘境,听说高校正在举办双选会,于是决定结伴来投简历。“回国这几个月来,我们也在网上和人才市场找过工作,要么就是工资太低,要么就是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一位女生郁闷地表示。

  陪同女儿一起来的张女士谈起孩子留学归来的求职经历时,也无奈地对记者说:“起初送女儿出国留学就是为了让她能够拿到更具含金量的文凭,回到国内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根本没有意料会这么难。”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和丈夫都属于一般的工薪阶层,为了支持女儿留学,家里不得已卖了一套房子才勉强凑足了女儿这几年在国外的费用。可是,本以为女儿回国后可以轻松地找到一份薪酬还不错的工作,能够减轻一点家里的经济负担,没曾想如今还要继续承担女儿的生活费用。

  “海归”的吸引力去哪儿了?

  不可否认,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留学海外,并且越来越年轻化,曾经顶在“海归”头上的耀眼光环越来越暗淡,“海归”的吸引力越来越低。

  但是,一边是“海归”就业难,一边却是留学热持续升温。记者在重庆多所重点中学走访时发现,很多学校都开设国际班,报名就读人数近几年成倍增长。某师范大学附属高中国际班的负责人很直接地告诉记者,读国际班的学生,都是为出国留学做准备的。

  “以前我们说,有钱人的孩子才能出国留学,现在则不然,很多工薪家庭为了孩子能够出去镀金,砸锅卖铁也心甘情愿。”重庆某出国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谈起了这几年留学市场的变化。

  那么,“海归”就业难是因为留学人数持续增长所致吗?

  重庆云门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许易骏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告诉记者,每年他都会收到许多“海归”的简历,但面试之后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很多“海归”的综合能力完全不及国内高校毕业生。“有些应聘者出国留学几年,居然连基本的英语对话都不行。”许易骏感叹:“混文凭的留学生大有人在。”

  除此之外,记者也在调查中发现,“海归”与国内市场的脱节也成为他们就业难的一大成因。“很多‘海归’不了解国内行情,认为拿着国外的文凭就可以找到月薪上万元的工作。所以,用人单位给出的薪酬往往无法让他们接受。”在重庆某地产公司负责招聘工作的肖明谈到。

  当初被父母倾尽财力送出国,如今归来却面临待业窘境,越来越多的“海归”变成了“海待”赋闲在家,成为了当下啃老新一族。西南大学教育学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说起这个现象时,痛心疾首地表示:“盲目非理性的留学心态是啃老新一族出现的罪魁祸首。很多家长根本没有想过孩子是否适合出国,留学的目的是什么,冲动性地将孩子送出去,使得孩子缺乏必要的管束,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毫无帮助。最终回国后,眼高手低,一事无成。”

  重庆新东方的李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国外留学生群体中已经有一种趋势,就是毕业之后如果签证时间允许的话,先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以此来增加回国就业的竞争力。“在国外有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一方面证明你有实力在国外生存,另一方面确实也让你增长了实战经验。”(黄仕强)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