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非新闻网12月2日文章,原题:借鉴中国的“海归”经验 在中文里,“海归”是指海外留学归国人员。1978年,邓小平做出派遣3000人赴海外留学的决定,以期重建中国科学界。但中国官方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30年中仅有1/4留学生选择回国。然而,即便如此,这些“海归”仍成为中国企业的香饽饽,并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突出贡献。
按照官方说法,在中国转变经济模式以使其具有创造力的使命中,“海归”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就创造就业和将科技转化为经济增长而言,如今的“海归”企业家们亦是硕果累累。
那么,关键问题是中国如何吸引这些“海归”回国,以及津巴布韦如何才能效仿中国的成功做法?海外有许多津巴布韦优秀人才,他们具备促进津增长和发展的学术、经营能力和技能。
中国留学生回国的动机各不相同。专家表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正激励海外学生回国寻找就业机会。其中,至少17%的“海归”认为他们在中国有更多机会,25%希望能在中国获得更快的职业发展速度。但津的状况完全不同: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津的要务是创造就业。
据调查,67%的中国“海归”回国后想到跨国企业工作。在发展中世界,跨国企业是融入全球经济的关键。多年来,许多跨国企业进入中国,这不仅与市场和廉价劳动力有关,还因为能招聘到更多接受过外国教育和培训的中国人。随着中资企业加快国际扩张步伐,中国的用人单位也在寻找既有国际背景又熟谙中国的员工。在这个仍在全球化的市场中,津承担不起忽视国际企业的代价。
国际教育咨询专家指出,尽管中国的一线城市有更多机遇,但如今许多二三线城市也在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归国人才,并鼓励他们创业。津政府亦应想方设法提振除首都哈拉雷外其他城市的商业。(作者克里斯托弗·法拉伊·查兰巴,王会聪译)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