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军事 >> 济南军区1人为部队省6.75亿元 晚上常遭人报复

济南军区1人为部队省6.75亿元 晚上常遭人报复

要问最让承建济南军区工程的承包商们头疼的人是谁,答案肯定是——陈玉晋。

眉毛高挑着,细长的眼睛下挂着厚厚的眼袋,两道法令纹威严地垂在鼻翼两侧,50岁的陈玉晋在业界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审计一把刀”。

陈玉晋是济南军区审计局审计事务所的高级审计师,和建筑公司打了几十年交道。一个项目施工完毕,施工方会汇总计算出建设单位应付的工程款。陈玉晋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要检查这笔工程款里有没有藏着虚报的“猫儿腻”。

28年来,他先后审计工程3300多项,审减施工单位多算部队工程款6.75亿元。“该给你的一分也不会少,不该给你的一分也拿不到。”这是他对施工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审计就是审良心”

陈玉晋是一个视工作如生命的人。28年来,他每年都有200多天在外出差,每次审计结束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又打了一个胜仗!”曾经并肩战斗、现在已经退休的同事史军回忆说,每审完一个项目,这是陈玉晋一定会说的话。

2009年,他复审某驻军经济适用房工程,在初审的基础上又审减1000余万元,为每个参建住户节省了两万元资金。工作结束时,住户们自发地为他送行。这个细节陈玉晋在心里记了6年。

“看得出来,他非常喜欢干审计。”史军说。但走上审计这条路却并不是陈玉晋的初衷,年轻时的他喜欢写诗,愿望是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

1984年,陈玉晋入伍后奔赴前线参加边疆保卫战。他所在的部队作为前指战场运输保障单位,冒着炮火多次往返前线和后方。最危险的一次,炮弹就落在距他乘坐的汽车10余米的地方。

也是在这年,陈玉晋参加全军统考,本来想读军事政工专业,结果却被军事经济学院基建财务专业录取。“总感到既然录取就是部队需要,那就好好学吧。”从此,他在工程审计领域一干就是28年。

长期同施工单位打交道,陈玉晋逐渐意识到,审计是一个交织着情与法、得与失的复杂领域,托人情、找关系的现象屡见不鲜。

从进入审计岗位开始,他就给自己定下了“四不”原则:不吃施工单位的宴请、不收施工单位的财物、不怕施工单位威胁、不给施工方的说情人面子。

“审计就是审良心。”他说,“这样才能挺直腰杆做工作。”

一次,在某部新营区工程的项目审计中,施工经理敲开陈玉晋房门,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表明来意:“咱总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吧?”

“你无非是想用一粒芝麻换一个西瓜。” 陈玉晋“咣”地一声把门关上,“请回吧,我不吃这一套!”

上世纪90年代,在某单位的项目审计中,施工方找分管工程的部队领导打招呼,请他多多关照。结果陈玉晋去该单位审计,最后把131万元的结算审减了70万元。有人说陈玉晋这下得罪了领导,他却满不在乎:“怕得罪人就别干这行!”

2000年12月,史军陪同陈玉晋审计洛阳某干休所改造项目。他记得,刚到时有八九个退休老干部天天带着马扎坐在审计现场,“对我们不放心”。看到陈玉晋跟施工单位争得面红耳赤,来的老干部越来越少,“最后索性没人来了”。还有的老干部反倒关心起陈玉晋来:“别老熬夜,注意身体!”

“如果大家都像他这样,这个行业就不需要再动歪脑筋了”

工作时间长了,陈玉晋逐渐掌握了一些施工方容易钻空子的地方。

比如招标。内行人都知道,招标时有些施工单位为了中标,往往故意少算漏算低价中标,然后施工中再巧立名目,想办法把吐出去的钱“补”回来。

这样一来,施工单位的预算员就会找各种不必要的理由变更签证,以增加工程款总额。在建筑行业有一句话,“挣钱不挣钱,全靠预算员”。

陈玉晋自然明白施工方的“小九九”。他在审计中对每一张变更签证单都进行仔细核查,绝不放过一个违规之处。

在施工过程中,有的企业还存在着偷工减料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陈玉晋总是一头扎进施工现场,用眼睛看,用卷尺量,有时甚至还要砸开墙体、钻透路面去一一核实。

今年10月,在审计某部经济适用房的穿线管项目时,工程图纸上要求使用造价较高的KDJ钢管,而施工单位却使用了成本较低的镀锌薄壁钢管。用在墙壁里的材料,谁会注意?没想到陈玉晋坚持让人凿开一段墙体,一眼就认出了镀锌薄壁钢管,在事实面前,施工方的负责人哑口无言。

有时遇上建筑方不配合、施工方耍无赖的情况,陈玉晋就一个人到现场,用石头压住卷尺一端独自测量。午饭时没人喊吃饭,他就买包方便面凑合一下。“你欢迎我也得审,你不欢迎我照样审。我要把这个地方审成铁的事实!”他抬高声调说。

28年来,陈玉晋也积累了很多对付不法施工方的办法:整理出施工方存在的问题,先向其总公司致函反映,再向建设和工商部门投诉,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没事的时候,陈玉晋喜欢去转建材市场,打听各种建材的单价。“这样可以防止施工方虚报价格。”他说。

史军和陈玉晋认识近20年,他经常陪同这个老朋友一起审计项目。在他的印象里,陈玉晋出差时行李箱里至少有一半都是书。工作之余,他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当地的书店,每次去都要买回几本最新的专业书。时间长了,陈玉晋家的小书房堆满了各种书籍,无处下脚,最后变成书库。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