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设计系统是充满风险与挑战的,这是一项要求近乎苛刻、极其复杂而又艰难的工作。旋翼系统是直升机的核心,它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标志着直升机关键技术的进步,无轴承旋翼技术更是代表着第四代直升机的关键技术。
年仅33岁的熊绍海,在中航工业直升机所旋翼传动室从事旋翼研制工作岗位上了度过了11个年头,尾桨叶旋翼动力学组的每一项工作,他无一没有涉猎,通过扎实的实践历练和理论钻研,他已然从青涩的设计员成长为旋翼技术领域的骨干。
2004年,熊绍海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跟着师傅一起做无轴承尾桨的相关技术工作,从此便走上了无轴承旋翼技术的发展与探索之路。“十一五”期间,国内首次尝试摆振柔软型无轴承旋翼的预研工作,由于该技术当时在国内起点低、经验少、难度大,熊绍海作为课题组的重要成员,为了突破无轴承旋翼关键技术研究瓶颈,他广泛查询国内外旋翼技术资料,反复尝试了多种方案,最终完成了“十字开槽”复杂剖面柔性梁和整套缩比模型旋翼的设计。在此过程中,熊绍海已经显现出了他的工作激情和型号研制潜力。
一次,他与组内的年轻设计团队在开展尾桨叶新方案设计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根据对尺寸、材料和铺层等对尾桨关键部件柔性梁强度评估,结果均难以达到设计要求的寿命,导致无轴承尾桨构型方案有可能颠覆进而影响到整个新型号的研制进度。熊绍海经过反复演算,他和团队成员最终顺利完成了新一轮方案设计。此役使熊绍海在尾桨叶设计方面崭露头角。
出色的工作能力,为熊绍海博得了同事们的认可:工作水平极其过硬。某型机总师也赞熊绍海“给力”。
2014年“五一”劳动节前,在哈尔滨研制现场,某型号尾桨动平衡难以调整,严重影响到型号的后续任务。熊绍海了解到情况后,立即奔赴现场,他的想法一直是,直升机在飞上天之前,旋翼动平衡调整要预测精准,我们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环节,把所有问题在离地之前消灭掉。他当即进入工作状态,有条不紊地对前期的调整结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评估,无可争议的数据给了大家信心,但熊绍海依旧心里不踏实,终于在第二轮测算中得出了达到要求的振动值,尾桨动平衡难以调整的问题得以完美解决。
熊绍海的能力在今年又达到了新高度。在一次试飞过程中,作为无轴承尾桨的技术负责人,熊绍海必须找到尾减速器振动超限的真正原因,面对成千上万可能导致故障的原因,他突破常规,大胆提出假设,并逐一通过各种试验进行排查,他带领团队设计出专项试验方案,组织撰写了试验分析报告。
某次,离新机试飞还有10天,即将试飞的新机已经进入了装机试证状态,熊绍海却在尾桨叶上发现了问题,该型机的进一步试飞陷入了僵局,研制现场静得可以听到针落地的声音,熊绍海镇定自若,坦然沉着站了出来:“不要慌,我来!”
紧张艰难的故障排除工作随即展开,经过数日分析,得出了尾桨需要作结构改进的结论。熊绍海和团队成员开始了与时间赛跑的尾桨改进设计,由于过度劳累,熊绍海的身体出现了异常,肾结石复发,一时间病痛缠身。为了保住研制节点,在入院治疗期间,他上午在医院打点滴,下午便到办公室上班,晚上仍继续加班到深夜,就是在这样的节奏下,改进尾桨的方案设计按照节点完成了。
装机试飞的那天,所有人都异常紧张,若试飞失败,一切又回到原点,大家憋足了劲儿静等着试飞的成功。试飞结束,当空测数据结果表明,改进尾桨使得尾减振动降低了50%,大家不禁一起跳了起来,掌声和着欢呼声响彻不断。此时此刻,熊绍海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11年的科研工作中,熊绍海体会最深的就是“科研工作要细致入微”,直升机要飞上天,必须把所有工作做到前面,一切细节,一切问题关乎的是国家的财产和安全。这出色的工作能力正是熊绍海在长达十几年工作中,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的。每接到一项新任务的时候,熊绍海总是整天埋首于工作中,在无数的设计数据中思考,甚至吃饭时间,脑子一刻也不停转——千百个哪怕最细微的环节,都不会错过。
熊绍海说:“追求直升机的优越性能,打造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旋翼技术,是不断的追求。”时代赋予了青年人大好的机遇,但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2014年,熊绍海获得中航工业科学技术奖、某型号三等功,申请到了他的第10项专利。(汪婷婷)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